[发明专利]电动车辆的蓄电池封装体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57638.7 | 申请日: | 2019-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382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广濑英贵;东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H01M50/244;H01M50/249;H01M50/271;H01M50/262;H01M50/258;H01M10/613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刘建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车辆 蓄电池 封装 | ||
1.一种电动车辆的蓄电池封装体,在该电动车辆的蓄电池封装体中,蓄电池壳体(31)收容具有多个蓄电池单元(37)的蓄电池模块(34),通过将盖构件(43)固定于在所述蓄电池壳体(31)的底壁(31a)设置的多个固定部(31b),从而在所述蓄电池壳体(31)的底壁(31a)的下表面和所述盖构件(43)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对所述蓄电池模块(34)进行冷却的冷却介质套(45),多个所述固定部(31b)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冷却介质套(45)的外侧,该电动车辆的蓄电池封装体的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31b)处的所述蓄电池壳体(31)的壁厚形成为比该固定部(31b)的周围的所述蓄电池壳体(31)的壁厚大,所述固定部(31b)具备朝向所述蓄电池模块(34)的下表面朝上鼓出的鼓出部(31c),所述蓄电池模块(34)的下表面具备朝上凹陷的凹部及朝下突出的凸部,所述鼓出部(31c)配置在与所述凹部对置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的蓄电池封装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冷却介质套(45)的外部的偏离所述鼓出部(31c)的位置配置夹在所述蓄电池壳体(31)的底壁(31a)的上表面与所述蓄电池模块(34)的下表面之间的传热构件(46),所述传热构件(46)的上端的高度(H2)比所述鼓出部(31c)的上端的高度(H1)高。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车辆的蓄电池封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池模块(34)具备构成其下表面的金属制的板状构件(36),所述板状构件(36)在与所述冷却介质套(45)对置的部分具有壁厚比其他部分的壁厚小的薄壁部(36c),所述鼓出部(31c)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薄壁部(36c)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车辆的蓄电池封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池模块(34)具备将所述多个蓄电池单元(37)紧固连结为一体的一对侧板(39),所述侧板(39)具有覆盖所述多个蓄电池单元(37)的侧面的主体部(39a)和将所述主体部(39a)的下端折弯而与所述板状构件(36)的下表面重合的延伸设置部(39b),所述鼓出部(31c)配置在不与所述延伸设置部(39b)干涉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车辆的蓄电池封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构件(36)形成为沿着一对所述侧板(39)的两侧部(36b)的板厚较大,夹在一对所述两侧部(36b)之间的中央部(36c)的板厚较小,所述侧板(39)的所述延伸设置部(39b)与所述板状构件(36)的所述两侧部(36b)的至少一部分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车辆的蓄电池封装体,其特征在于,
形成从所述固定部(31b)的下表面朝上延伸的螺栓孔(31d),所述盖构件(43)利用螺合于所述螺栓孔(31d)的螺栓(44)固定于所述蓄电池壳体(31)。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车辆的蓄电池封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池壳体(31)是金属压力铸造制,所述固定部(31b)与所述蓄电池壳体(31)形成为一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5763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磁操纵装置
- 下一篇:出租管理系统、出租管理方法及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