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模型数据高度压缩的海量模型加载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63862.7 | 申请日: | 2019-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273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王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紫光云(南京)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9/00 | 分类号: | G06T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模型 数据 高度 压缩 海量 加载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模型数据高度压缩的海量模型加载方法,涉及数据加载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将模型用3dmax打开并将模型转换成网格数据,将模型顶点数进行百分比的压缩;将压缩后的所述模型导出成obj数据模型;通过开源工具obj2gltf工具将obj数据模型转换成gltf数据模型;通过cesium提供的gltf‑pipeline工具将gltf数据模型做基于draco技术的模型压缩。本发明通过将gltf数据模型做基于draco技术的模型压缩;最后对采用三维模型加载,在不失真的情况下将模型做到最简,从而更好的满足网络带宽限制下的大数据量模型加载,相比draco压缩,更好的支持模型单体化与材质加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数据加载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模型数据高度压缩的海量模型加载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对于海量三维模型(特指白模数据)加载的方案大体分为两种:一是通过矢量拔高的方式快速形成建筑群,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成型速度快,性能高。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只能远观。视角拉近之后都是游方盒子组成的建筑群,不能很好的表达模型的细节。二是将制作好的城市模型数据经过一些处理之后加载出来,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表达模型的细节,但是在性能方面受到顶点数和网络带宽的严重影响,往往存在帧数较低、加载等待时间长等问题。且目前也没有压缩方案能够很好的解决这方面问题。由谷歌推荐的draco压缩虽然能够高度压缩模型数据,但是压缩过后的模型被自动合并,在支持模型单体化和材质分批渲染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模型顶点高度压缩的海量三维大场景加载方法,该策略采用三套工序的压缩方法,在不失真的情况下将模型做到最简,从而更好的满足网络带宽限制下的大数据量模型加载,并且支持模型单体化与材质加载,采用gltf格式能够很好的支持cesium、threejs等主流webgl三维渲染引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模型数据高度压缩的海量模型加载方法,通过将所述模型顶点数进行百分比的压缩;将压缩后的模型导出成obj数据模型;将obj数据模型转换成gltf数据模型;将gltf数据模型做基于draco技术的模型压缩;最后对采用三维模型加载,在不失真的情况下将模型做到最简,从而更好的满足网络带宽限制下的大数据量模型加载,相比draco压缩,更好的支持模型单体化与材质加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基于模型数据高度压缩的海量模型加载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00:将所述模型用3dmax打开并将模型转换成网格数据,将所述模型顶点数进行百分比的压缩;
A01:将压缩后的所述模型导出成obj数据模型;
A02:通过开源工具obj2gltf工具将obj数据模型转换成gltf数据模型;
A03:通过cesium提供的gltf-pipeline工具将gltf数据模型做基于draco技术的模型压缩。
优选地,A00中将所述模型顶点数进行70%的压缩。
优选地,删除所述模型顶点的冗余点。
优选地,A01之前进行参数设置;所述参数设置包括去除法线、去除纹理贴图。
优选地,A03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B00:安装所述gltf-pipeline;
B01:将所述gltf数据模型转换成Draco gltf数据模型;
B02:采用cesium三维模型加载。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紫光云(南京)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紫光云(南京)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6386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