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鉴定斑石鲷和金钱鱼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63922.5 | 申请日: | 2019-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073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发明(设计)人: | 祝斐;吴国均;张曹进;陈淑吟;贾超峰;孟乾;张志伟;高波;孙瑞建;沙士兵;於明伟;陈自强;曾海峰;林士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88 | 分类号: | C12Q1/6888;C12Q1/686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3 | 代理人: | 黄志达;魏峯 |
地址: | 22600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鉴定 斑石鲷 金钱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鉴定斑石鲷和金钱鱼的方法,包括:(1)提取斑石鲷和金钱鱼样品的基因组DNA;(2)采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3)PCR扩增产物经凝胶电泳后拍照记录比对电泳结果,斑石鲷在160bp处有一条清晰的特异性鉴别条带,金钱鱼在200bp处有一条清晰的特异性鉴别条带。本发明鉴别准确、简单快速、价格低廉、对仪器设备要求低,适合大规模鉴别操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鱼类鉴定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快速鉴定斑石鲷和金钱鱼的方法。
背景技术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属于鲈形目石鲷科石鲷属,俗称斑鲷、黑嘴、花金鼓等。由于斑石鲷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地区,自然资源少。斑石鲷在我国只有少部分单位及养殖公司进行尝试性养殖,生产的规模化还未形成。斑石鲷食用与药用价值极高,肉质细腻,胶原蛋白丰富,口感独特,富含多种氨基酸与不饱和脂肪酸,在日本料理中具有“刺身绝品”之誉。在闽南,斑石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鱼种,渔人多在澎湖外海捕钓斑石鲷,以清蒸、煮汤制成价格不菲的菜肴。
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隶属鲈形目金钱鱼科(Scatophagidae)金钱鱼属(Scatophagus),俗称金鼓鱼。原产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地的江河入海口的咸淡水交融水域,我国南方江河的入海口也常见,湛江地区养殖繁多。
尽管两种鱼是非近缘物种,但两者形态特征十分相似,特别是在低龄阶段这种现象更加显著,但两者市场价格相差数倍,斑石鲷市场价值高。为此,有必要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对二者进行分类和鉴定。而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相关研究被发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快速鉴定斑石鲷和金钱鱼的方法,该方法鉴别准确、简单快速、价格低廉、对仪器设备要求低,适合大规模鉴别操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快速鉴定斑石鲷和金钱鱼的方法,包括:
(1)提取斑石鲷和金钱鱼样品的基因组DNA;
(2)采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
其中,引物序列为:
上游引物:5'-CGCTTTATGTATCTCGCTGCT-3';
下游引物:5'-CTCTGTAGGTTTCCAGTTGTATTTTC-3';
(3)PCR扩增产物经凝胶电泳后拍照记录比对电泳结果,斑石鲷在160bp处有一条清晰的特异性鉴别条带,金钱鱼在200bp处有一条清晰的特异性鉴别条带。
所述步骤(2)中的PCR扩增体系为:总体积25μL,2.5μL 10×PCR buffer,0.5μLdNTP,2.5μL Mg2+,1μL DNA模板,上下游引物各1μL,0.25μL Taq DNA聚合酶,用灭菌双蒸馏水补足体积。
所述步骤(2)中的PCR扩增条件为:94℃预变性5min,94℃30s,55℃35s,72℃1min,35个循环,最后55℃延伸35s。
所述步骤(3)中凝胶电泳为2.2%琼脂糖凝胶电泳;电泳缓冲液为1×TAE,电压不超过5V/cm,电泳时间30-60min,取3μL PCR扩增产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本发明是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原理建立的鉴别方法,所用引物为自行设计和优化,来源于NCBI数据库。该方法无需依赖专业的分类学背景,也不要求具有长期从事鱼类鉴别的丰富经验;无需高级的荧光定量等实施操作仪器,只需要简单的分子生物学仪器就可以进行操作,具有准确快捷、经济实用的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未经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639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