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强型PET扁丝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67618.8 | 申请日: | 2019-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118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戴钧明;王玉合;王树霞;刘峰;王坤;司虎;吕占峰;吴旭华;李红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F6/92 | 分类号: | D01F6/92;D01F1/10;C08G63/85;C08G63/183;C08K3/3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徐振兴;姚姣阳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强 pet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增强型PET扁丝的制备方法,由于在PET聚合过程添加液体纳米助剂,使改性PET聚酯内部产生分散均匀的微小晶点,同时使大分子链的柔性提高。此共聚酯可大幅度提高PET扁丝的物理强度,制得的PET扁丝拉伸强度≥450Mpa,可应用于对强度、耐候性、温度等使用条件要求高的编织物的生产,尤其适用于生产高性能的编织袋和集装袋领域及高强、耐高温地毯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加工领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增强型PET扁丝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生产、销售、使用的塑料编织袋,都是以聚丙烯树酯(PP)为原料制造扁丝,然后编织成编织袋包装物品。由于聚丙烯编织袋容易与包装物分离、质量轻、成本低,已广泛用于化工、矿产粉体、建材及粮食等大综产品的包装。但是,由于PP耐候性差、易氧化,导致其氧化降解,在存放过程中编织袋的机械强度,尤其抗冲击强度大幅降低,影响包装效果。PET的力学性能、耐高低温性能、耐候性能等均比PP要好,但是,PET存在玻璃化温度较高,分子刚性较大,拉伸强力大,结晶速度慢等问题,以至于生产PET扁丝时断丝情况严重,无法正常连续生产,且存在拉出的扁丝强度不够等问题。即关于利用PET生产扁丝低的技术中面临着原料配方和加工工艺的改进问题。
经申请人检索发现,为了改善PET的韧性,现有技术一般在熔融挤出时共混加入一定量聚烯烃类增韧剂,同时添加一定量相容剂,但聚烯烃增韧剂加入后会导致产品强度下降;为了提高产品强度,现有技术一般在熔融挤出时共混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钙、滑石粉、钛白粉、蒙脱土、二氧化硅等无机类填充剂,如中国专利201410059274.8,21610661881.0,201210456737.5,201310262145.4等。可以看出,现有技术仅仅通过添加增韧剂、无机填充剂等方式来解决PET扁丝生产中存在的韧性差和强度低的问题,但通过添加助剂的方式存在加入量受限、混合不均匀等问题,对强度的提升存在局限性。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强型PET扁丝的制备方法,从而克服上述现有 技术中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增强型PET扁丝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改性PET的制备过程中的酯化反应完成后、缩聚反应之前,添加相对于聚酯PET质量百分比0.8-1.8‰的微米级硫酸钡粒,同时相对于聚酯PET质量百分比1-2‰的液体纳米助剂,液体纳米助剂结构通式 : [CH2=CH(CH2)n]mSiX(4-m),其中0≤n≤6,1≤m≤3,X为甲氧基、乙氧基、甲氧基乙氧基、环氧基中的一种。
由于在PET聚合过程添加液体纳米助剂[CH2=CH(CH2)n]mSiX(4-m),使共聚酯内部产生分散均匀的微小晶点,同时使大分子链的柔性提高。本助剂的结构式中的直链烯烃基团具有柔韧性及应力转移的功能,可产生自润滑作用,导致粘度大幅度下降,改善加工工艺,增加制品的延伸率和撕裂强度,提高冲击性能,解决了PET材料因脆性较大无法应用于扁丝领域的问题,使其韧性提高可满足扁丝加工的要求。聚合过程加入硫酸钡相比螺杆中共混添加的方式均匀性提高,同时助剂中的甲氧基、乙氧基、甲氧基乙氧基、环氧基等基团在体系中水解形成硅醇基团,然后与硫酸钡之间通过共价键进行结合,形成晶核,并进一步通过助剂中共价双键与大分子链间的共价结合,加快了结晶速率,形成众多微小的晶点,有利于强度的提升,改善了因单纯直链烯烃的加入导致扁丝强度下降的问题。
本发明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为:
进一步的,硫酸钡粒径0.5微米-1.5微米。
进一步的,助剂添加完成后搅拌5min后再开始抽真空进入缩聚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676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