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南极磷虾虾粉制作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76036.6 | 申请日: | 2019-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840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杰;谈佳玉;马田田;张军文;李仕成;倪锦;王凯欣;沈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L17/40 | 分类号: | A23L17/40;A23P10/40;A23L17/10 |
代理公司: | 31227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一琦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煮 固液混合 磷虾 快速干燥 快速加热 南极磷虾 一级加热 破碎 固液分离工序 二级加热 二级蒸煮 关键工序 破碎设备 蒸煮设备 制作工艺 蒸煮液 两级 三段 虾粉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南极磷虾虾粉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蒸煮:蒸煮过程分为两级:将南极磷虾输送至蒸煮设备的一级加热筒内,2min内快速加热到50‑65℃;经一级加热的物料进入二级加热筒,快速加热到90‑100℃;S2、破碎:二级蒸煮后的磷虾,进入破碎设备;S3、一段干燥:第一段干燥将磷虾快速干燥至水分含量为35%‑40%;S4、固液混合:将蒸煮工序中产生的蒸煮液与一段干燥后的物料固液混合,混合后的物料水分含量55‑60%;S5、二段干燥:将磷虾快速干燥至水分含量为30%‑35%;S6、三段干燥。本发明增加了破碎、固液混合工序,减少了固液分离工序,同时对蒸煮、干燥等关键工序进行了工艺创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极磷虾虾粉制作工艺,用以提高南极磷虾虾粉品质和得率,属于南极磷虾虾粉制作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南极磷虾资源十分丰富,是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年可捕捞量达1亿吨,被誉为地球上最后一个蛋白库。虾粉是最主要的加工产品。
南极磷虾虾粉加工工艺通常为:磷虾→蒸煮→分离→干燥→粉碎→虾粉,其中蒸煮、分离和干燥是影响虾粉品质和得率的主要环节。目前常用的生产工艺中,蒸煮主要采用蒸汽直喷,通过磷虾与蒸汽直接接触进行热传递实现蒸煮,物料升温速率较慢,蒸煮过程中物料温度维持在100℃左右,较难实现温度调节;分离一般采用卧螺离心机进行固液分离,干燥采用蒸汽间接加热式的圆盘干燥或滚筒干燥,干燥温度85-90℃。传统的虾粉加工过程存在过度蒸煮、过度干燥、能源利用率低、汁液流失、活性物质损失大等问题,影响产品品质及得率。其中虾肉自溶、蛋白质变性、活性物质降解、褐变、汁液流失等是造成虾粉品质和得率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
基于上述现状,如何筛选南极磷虾虾粉制作工艺各关键影响因子,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南极磷虾虾粉制作工艺,对南极磷虾的各环节的关键影响因子进行筛选,并进行改进和精准控制,提高虾粉的品质和得率。
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南极磷虾虾粉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S1、蒸煮:蒸煮过程分为两级:将南极磷虾置于一级加热筒内,2min内快速加热到50-65℃,升温速率大于25℃/min,此段蒸煮的主要作用是保证磷虾蛋白质的充分凝结;经一级加热的物料进入二级加热筒,快速加热到90-100℃,升温速率大于30℃/min,加热时间控制在2min之内,此段蒸煮的主要作用是实现磷虾体内的酶灭活,整个蒸煮过程控制在4min内,此工序通过基于刮板式换热的梯度蒸煮设备来实现;S2、破碎:二级蒸煮后的磷虾,进入破碎设备;S3、一段干燥:破碎后的磷虾,经干燥用于虾粉加工,第一段干燥将磷虾快速干燥至水分含量为35%-40%,此工序采用闪蒸干燥实现,干燥进风温度140-160℃,出风温度90℃;S4、固液混合:将蒸煮工序中产生的蒸煮液与一段干燥后的物料固液混合,混合后的物料水分含量55-60%;S5、二段干燥:将磷虾快速干燥至水分含量为30%-35%,此工序可采用闪蒸干燥或热风干燥来实现;所述闪蒸干燥进风温度120-130℃,出风温度80℃,所述热风干燥的热风温度为80-90℃;S6、三段干燥:干燥终点虾水分含量为8%-12%,次工序采用热风温度为55-60℃的低温热风干燥或功率为480-560W的微波干燥来实现。
优选的,步骤S1中的蒸煮过程采用PID温度控制系统精确控温,温度波动范围小于2℃。
优选的,步骤S2中,二级蒸煮后的磷虾,进入破碎设备,破碎采用垂直切割的方式,转速150-300r/min,破碎时间60-90s,破碎后的南极磷虾颗粒大小分布为:1-3mm≥60%,1mm以下≤20%,3mm以上≤20%。
优选的,所述南极磷虾虾粉制作工艺中,无机械式固液分离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760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