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铸坯的制备方法及铅黄铜铸坯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79469.7 | 申请日: | 2019-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389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6 |
发明(设计)人: | 党建龙;郭俊;凌金榜;秦备荒;王刚纯;罗智;曹勇;王心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海亮铜业有限公司;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1/14 | 分类号: | B22D11/14;B22D11/10 |
代理公司: | 44425 广州骏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龙婷<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5292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熔液 铸炉 铸坯 潜流 熔炉 金属溶液 制备 熔化成金属熔液 冷却凝固 温度保持 静置炉 铅黄铜 缓冲 减小 熔体 上引 牵引 铸造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铸坯的制备方法及铅黄铜铸坯,包括步骤:向熔炉中加入原料,搅拌均匀并使所述原料完全熔化成金属熔液;将所述金属熔液以潜流的方式从所述熔炉转移出后,将所述金属熔液进行静置,再将所述金属熔液以潜流的方式转移至引铸炉;将所述金属熔液的温度保持在铸造温度的范围内;以及将所述引铸炉内的所述金属熔液冷却凝固并以一定的上引速度向上牵引,得到铸坯。本发明的制备方法通过潜流的方式将熔炉中的金属溶液先流到静置炉再到引铸炉,从而在金属熔液到达引铸炉时提供一段供熔体温度达到均匀的缓冲时间,减小引铸炉内的金属溶液温度变化,从而提高铸坯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铜合金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铸坯的制备方法及铅黄铜铸坯。
背景技术
铅黄铜是极为重要的,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复杂黄铜,它具有优良切削性能、耐磨性能和高强度,主要用于机械工程中各种连接件、阀门、阀杆轴承保持中,其中热锻阀门坯料、制锁业、钟表业是三大重要市场,铅黄铜成本低廉是其广泛应用的重要前提,其合金成分中可以包容多种合金元素,且含量要求比较宽松,又为铜合金原料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
上引法一种生产无氧铜杆新工艺,具有工艺技术先进,产品质量好,单位能耗低,生产品种及规格灵活多样,适应性强,没有三废污染,投资少等特点,是铜导体及铜材加工的理想工艺。
上引连铸一般采用一台连体炉生产,连体炉分为熔化室及拉铸室,较常见于小于Φ30的纯铜管、紫铜杆或小于Φ16的黄铜线生产,该方式与水平连铸一样可以实现连续化生产。当上引连铸采用的连体炉生产时,熔化室的金属溶液直接流入拉铸室,因为熔化室中顶层金属溶液和底层金属溶液存在温度差,这将造成金属熔液在熔化室中翻滚,使得金属熔液浮的底层也混有浮渣和气泡,若此时直接将金属熔液输送至拉铸室拉铸会因浮渣和气泡导致铸坯质量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铸坯的制备方法及铅黄铜铸坯。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铸坯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a)向熔炉中加入原料,搅拌均匀并使所述原料完全熔化成金属熔液;
(b)将所述金属熔液以潜流的方式从所述熔炉转移出后,将所述金属熔液进行静置,再将所述金属熔液以潜流的方式转移至引铸炉;
(c)将所述金属熔液的温度保持在铸造温度的范围内;以及
(d)将所述引铸炉内的所述金属熔液冷却凝固并以一定的上引速度向上牵引,得到铸坯。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制备方法通过潜流的方式将熔炉中的金属溶液以潜流的方式输送并静置,潜流可避免将熔炉顶层的浮渣带出,而静置后进一步将金属溶液的浮渣和气泡上浮使得金属熔液底层是纯净无渣的,再次通过潜流将纯净无渣的底层金属熔液转移到引铸炉进行拉铸,很好的提高了铸坯质量,并且因为上引连铸时通常是使用引铸炉上部的金属溶液,因金属熔液流入到引铸炉是从底部流入的,这进一步减小引铸炉上层金属熔液的温度变化以及液面波动,使得引铸炉的熔体温度适宜、成分均匀,从而提高铸坯质量。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b)步骤中,将所述金属熔液静置并将金属熔液中的熔渣隔离。金属溶液在通过熔炉和静置炉的潜流通道时,有可能将底部的熔渣也带入静置炉,进而使熔渣进入引铸炉中影响铸坯的质量,将熔渣隔离有利于避免铸坯的质量降低。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d)步骤中,所述向上牵引的牵引方式包括牵引和反推。牵引是向上牵引时的拉坯过程,而反推是沿拉坯方向的反方向推回铸坯的拉坯过程,在拉坯的过程即向上牵引的过程中加入反推工序能够延迟拉坯过程中表面裂纹的出现时刻从而减少铸坯裂纹。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d)步骤中,所述上引速度的瞬时速度不小于200mm/s。因为向上牵引时包含反推过程,在上引速度一定时反推次数越大而瞬时速度越大。合适的反推次数能够提高铸坯的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海亮铜业有限公司;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海亮铜业有限公司;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794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