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大宗固废生产凝胶材料的绿色煅烧设备、系统及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82632.5 | 申请日: | 2019-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813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胡芝娟;何小龙;林敏燕;陈昌华;彭学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13/00 | 分类号: | B01J13/00;B01D53/81;B01D53/50;C04B7/44;C04B7/24;F27D17/00;B01D53/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王超 |
地址: | 3004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大宗 生产 凝胶 材料 绿色 煅烧 设备 系统 工艺 | ||
本发明属于环境科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大宗固废生产凝胶材料的绿色煅烧设备、系统及工艺,所述利用大宗固废生产凝胶材料的绿色煅烧设备包括凝胶材料生成设备和脱硫设备,所述凝胶材料生成设备包括分解炉,所述脱硫设备包括脱硫反应器,所述分解炉通过脱硫剂输送管道与脱硫反应器相通。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生产得到活性凝胶材料的同时,能够解决煅烧烟气SO2排放问题以及降低煅烧系统内部有害成分含量,提升生产运行稳定性的利用大宗固废生产凝胶材料的绿色煅烧设备、系统及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科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大宗固废生产凝胶材料的绿色煅烧设备、系统及工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和缺陷:
随着工业技术和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固体废弃物如城市污泥、矿化垃圾、生活垃圾焚烧灰渣、赤泥、脱硫石膏、粉煤灰、煤矸石、矿渣等产量迅速上升,这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因此这些大宗固废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已成为现在亟需解决的环保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主要有堆肥处理、焚烧、垃圾填埋方法三种。固废处理是为了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但是大宗固废存在成分复杂、物理性状多变等特性,这使固废处理难以非常完善。
大宗固废的资源化处理是固体废物处理的最终方式,这能实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废物资源的回收利用。如工业固废中的化学工业废渣、粉煤灰、废钢筋、高炉矿渣等,可以通过这些固废成分间的协同互补,反应生成高活性粉体,用于矿山、建筑等多个行业。但是大宗固废中含有硫、氯、碱等有害成分,直接利用或不进行后处理,反应将对系统设备和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难度和意义:
因此,基于这些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在生产得到活性凝胶材料的同时,能够解决煅烧烟气SO2排放问题以及降低煅烧系统内部有害成分含量,提升生产运行稳定性的利用大宗固废生产凝胶材料的绿色煅烧设备、系统及工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能够在生产得到活性凝胶材料的同时,能够解决煅烧烟气SO2排放问题以及降低煅烧系统内部有害成分含量,提升生产运行稳定性的利用大宗固废生产凝胶材料的绿色煅烧设备、系统及工艺。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利用大宗固废生产凝胶材料的绿色煅烧设备,所述利用大宗固废生产凝胶材料的绿色煅烧设备包括凝胶材料生成设备和脱硫设备,所述凝胶材料生成设备包括分解炉,所述脱硫设备包括脱硫反应器,所述分解炉通过脱硫剂输送管道与脱硫反应器相通。
所述脱硫输送管道与分解炉的上柱体相连,所述脱硫剂输送管道设置了阀门。生料在分解炉中高温分解生成的CaO具有脱硫活性,经脱硫剂输送管道喂入脱硫反应器内,吸收固废生料在预热器产生的二氧化硫,实现在线脱硫。
本发明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在上述的利用大宗固废生产凝胶材料的绿色煅烧设备中,进一步的,所述利用大宗固废生产凝胶材料的绿色煅烧设备还包括旁路放风设备,所述旁路放风设备包括骤冷器和收尘器,所述凝胶材料生成设备的烟室通过管道连接所述骤冷器入口,所述骤冷器出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收尘器入口,所述收尘器出口通过管道连接至所述脱硫反应器。
该旁路放风系统可以处理大宗固废生料中的硫、氯、碱等有害成分,缓解或消除有害成分对生产运行稳定性的影响。
一种利用大宗固废生产凝胶材料的绿色煅烧系统,所述利用大宗固废生产凝胶材料的绿色煅烧系统包括所述的利用大宗固废生产凝胶材料的绿色煅烧设备。
本发明为了实现利用大宗固废生产凝胶材料的绿色煅烧工艺,提供了配套的煅烧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826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