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纯氧化铝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83300.9 | 申请日: | 2019-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611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发明(设计)人: | 杨彦鹏;王学兵;马爱增;聂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1F7/30 | 分类号: | C01F7/30;C01F7/44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纯 氧化铝 制备 方法 | ||
一种高纯氧化铝的制备方法,包括将C6~C8的高碳醇与金属铝按0.3~2.8:1的摩尔比在150~200℃充分反应,使高碳醇完全反应生成高碳烷氧基铝,向其中加入C3~C4的低碳醇,在70~120℃反应,生成复合烷氧基铝,所述低碳醇的加量使加入的总醇量与金属铝的摩尔比为3.5~4.5,将复合烷氧基铝进行减压蒸馏或膜过滤,除去其中的杂质,得到高纯复合烷氧基铝,将其水解,分离上层醇相,将下层的氢氧化铝浆液干燥、焙烧得到高纯Al2O3。所述方法操作简单,反应过程易控制,烷氧基铝易提纯,醇回收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氧化铝的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高纯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氧化铝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化工、医药、机械、航空航天、冶金等领域。被称为“高纯氧化铝”的4N5及以上氧化铝,由于具有粒径均匀性好、杂质含量低及晶型结构稳定、规整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LED蓝宝石衬底,锂电池隔膜涂层等领域。
工业上有多种制备氧化铝的方法,如拜耳法、硫酸铝铵法、碳酸铝铵法、氯乙醇法、烷氧基铝水解法等。其中烷氧基铝水解法是唯一一种可以制备超高纯氧化铝的方法。在烷氧基铝的制备过程中,金属铝中的杂质会进入烷氧基铝中,因此,为了保证氧化铝产品的纯度,需要脱除烷氧基铝中的杂质。烷氧基铝中杂质的脱除技术主要从其挥发度及溶解度入手,利用烷氧基铝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可以采用萃取法对烷氧基铝进行提纯,但是该方法存在耗时长、萃取剂使用量过高等缺点;利用烷氧基铝挥发度差异的杂质脱除方法,最典型的为对烷氧基铝进行减压蒸馏提纯,该方法可以使氧化铝中杂质含量降低至50ppm以下。减压蒸馏一般用于沸点较低的低碳烷氧基铝的提纯,对于沸点高的高碳烷氧基铝,则难以通过减压蒸馏提纯。但是对于低碳烷氧基铝,水解生成的低碳醇与水互溶度较高,醇回收困难,增加了高纯氧化铝的生产成本。
CN1085620C公开了一种超高纯超细氧化铝粉体制备方法,先将C1~C4烷氧基铝在减压蒸馏塔加热到120℃~200℃,减压使真空度达到1~10mmHg,得到高纯烷氧基铝,其纯度为99.99~99.999%;将高纯烷氧基铝和高纯水按3∶1或3∶2的比例混合,加热到50℃~120℃水解,在烘干机中烘干,脱去20~40%的水,得到高纯Al(OH)3;将高纯Al(OH)3在高温煅烧炉中于700℃~1300℃加热3~5小时,得到超高纯超细氧化铝粉体,纯度为99.99~99.999%。该方法制备的氧化铝纯度高,但是低碳醇回收困难。
CN102826579A公开了一种两次蒸馏提纯异丙醇铝,然后水解制备高纯、超细氧化铝粉体方法,其工艺步骤是:(1)将高纯铝片、异丙醇和催化剂注入到合成反应塔中,生成气态异丙醇铝;经冷凝器冷却成液态异丙醇铝;(2)将液态异丙醇铝注入减压蒸馏提纯罐中,蒸发成蒸汽,进入接料罐后变成液态超高纯异丙醇铝;(3)将液态超高纯异丙醇铝加入真空搅拌干燥机中,注入高纯水,在循环水冷却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得到超高纯氢氧化铝及异丙醇水溶液;在真空搅拌干燥机中进行烘干;(4)将超高纯氢氧化铝粉末装入刚玉坩埚中,在电推板窑中煅烧,氢氧化铝粉末变为α-Al2O3粉末。该法制备的α-Al2O3纯度可达99.99%。但是两段蒸馏能耗较高,且依然没有解决醇回收困难的缺点。
以上技术利用低碳醇合成烷氧基铝。制备的烷氧基铝沸点低,易蒸馏提纯,可以制备高纯氧化铝。但是以上技术中低碳醇与水互溶度高,难以回收,所以成本较高。
CN1374251A公开了一种高纯纳米级氧化铝粉体的制备方法。其特点是用纯铝与低碳醇反应生成烷氧基铝,再经过减压络合精馏提纯得到高纯度烷氧基铝,然后将烷氧基铝溶于高纯非极性溶剂中,再用高纯水蒸汽水解生成氢氧化铝,然后经老化、洗涤过滤,最后高温热处理得到高纯纳米级氧化铝粉体。该技术所用的高纯非极性溶剂为正己烷,正庚烷,辛烷,煤油和汽油。高纯非极性溶剂可以在水解步骤萃取回收低碳醇,该技术可提高低碳醇的回收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833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