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延展性优异的高强度钢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98434.8 | 申请日: | 2019-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605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陈孟;钟勇;汪水泽;李旭飞;王利;毛新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04;C22C38/06;C22C38/12;C22C38/14;C22C38/38;C22C38/34;C22C38/22;C22C38/26;C22C38/24;C22C38/28;C22C38/32;C21D8/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信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28 | 代理人: | 杨丹莉;李丹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延展性 优异 强度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延展性优异的高强度钢,其化学元素质量百分比为:C:0.15~0.25wt%;Si:1.00~2.00wt%;Mn:1.50~3.00wt%;Al:0.03~0.06wt%;余量为Fe和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的延展性优异的高强度钢的制造方法,其包括步骤:(1)冶炼和薄板坯连铸:其中连铸出口端的板坯厚度控制为55~60mm;(2)加热;(3)热轧:热轧后钢带表面氧化皮厚度≤5μm,并且热轧后带钢表面氧化皮中的(FeO+Fe3O4)≤40wt%;(4)酸洗或者酸洗+冷轧;(5)连续退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种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高强度钢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车身轻量化为代表的汽车轻量化技术为汽车实现“节能、减排、安全、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先进高强钢通过提高钢板强度以减薄钢板厚度,同时保持优秀的成形性能,是目前最具综合竞争力的车身轻量化用材,也是钢厂与主机厂重点关注的方向。
基于相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的先进高强钢在保持高强度的同时,还具有较好的延展性。从微观组织看,TRIP钢由铁素体,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这种相结构限制了其强度的进一步提高,以马氏体代替贝氏体作为主要的强化相可以继续提高TRIP钢的强度。对基于TRIP效应的先进高强钢而言,决定其延展性的主要因素是钢中残余奥氏体的形态、体积分数及稳定性,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又与其尺寸、碳含量密切相关。
为保证钢板的强度和延展性能,现有先进高强钢多以碳锰钢成分为基础,添加较多的Cr、Mo、Nb、Ti、B等合金元素,不仅提高了材料成本,而且对炼钢、热轧、冷轧的可制造性带来难度。
例如:公开号为CN106574342A,公开日为2017年4月19日,名称为“高强度钢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高强度镀锌钢板的制造方法”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高强度钢板。在该专利文献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其制造方法为:满足成分条件的钢坯加热至1100~1300℃,精轧出口侧温度800~1000℃,平均卷取温度450~700℃,酸洗后将钢板在450℃~Ac1温度保持900~36000s,以30%以上压下率进行冷轧,钢板加热至820~950℃进行第一次退火,然后在至500℃为止的平均冷却速度15℃/s以上条件下冷却至Ms温度以下,再加热至740~840℃进行第二次退火,以1~15℃/s的冷却速度冷至150~350℃,再加热至350~550℃保温10s以上。需要指出的是,在该专利文献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需要加热轧制,而且采用了两次退火处理,生产工序繁琐,制造成本增加,因此,使得其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受到较大限制。
又例如:公开号为CN104245971A,公开日为2014年12月24日,名称为“高强度冷轧钢板和生产该钢板的方法”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高强度冷轧钢板。在该专利文献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其成分为:C:0.1%~0.3%、Si:0.4%~1.0%、Mn:2.0%~3.0%、Cr≤0.6%、Si+0.8Al+Cr:1.0%~1.8%、Al:0.2%~0.8%、Nb<0.1%、Mo<0.3%、Ti<0.2%、V<0.1%、Cu<0.5%、Ni<0.5%、S≤0.01%、P≤0.02%、N≤0.02%、B<0.005%、Ca<0.005%、Mg<0.005%、REM<0.005%,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显微组织(体积%)为:残余奥氏体5%~20%、贝氏体+贝氏体铁素体+回火马氏体≥80%、多边形铁素体≤10%、马氏体-奥氏体组分≤20%。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该技术方案所涉及的钢种成分需要加入一定量的Cr、Mo,虽然其抗拉强度≥980MPa但是时延伸率仅14%左右,对汽车零部件用钢的成本和成形性优势不明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984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