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地板有轨电车的头车车体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05094.0 | 申请日: | 2019-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676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0 |
发明(设计)人: | 王晶晶;毕海涛;黄鹏;向俊龙;陈晨;刘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17/04 | 分类号: | B61D17/04;B61F1/00;B61D17/12;B61D17/08;B61D17/06 |
代理公司: | 32235 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刘振龙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底架 车体结构 车顶 端墙 下铰接座 司机室 侧墙 车体 铆接 挤压铝型材 焊接连接 弧度设计 连接方式 旅游观光 螺栓连接 强度要求 中空截面 窗立柱 高地板 铰接座 轻量化 窗框 拼焊 头车 乘客 视野 配合 吸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地板有轨电车的头车车体结构,包括:底架、侧墙、车顶、司机室、端墙、上/下铰接座,所述底架、侧墙、车顶、端墙通过焊接连接,所述司机室与底架、车顶通过螺栓连接,所述上/下铰接座分别与端墙、底架铆接;车体结构主要采用中空截面挤压铝型材拼焊而成。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车体结构在满足强度要求下具有良好的轻量化效果,并具有良好的吸引隔噪性能;同时,窗立柱采用弧度设计,增大了窗框面积,使乘客视野更为宽阔,满足旅游观光的需求;此外上下铰接座采用铆接连接方式,并相互配合,能够有效增强与车体的连接强度,即使车体大于12米,也能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地板有轨电车的头车车体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有轨电车的头车车体结构包括:底架、侧墙、车顶、司机室、端墙和铰接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其具有如下缺陷:
1、底架整体采用高强度耐候钢、不锈钢拼焊而成,并在焊接应力集中处增加了高强度材料的使用量,不但增加了车辆重量,且增加了噪声传播路径,降低了乘车舒适性;
2、底架在转向架区域设有凸起,车体通透性差,车内空间小;
3、侧墙上的窗体面积小,乘客视野狭窄,不能满足旅游观光的需求;
4、车辆电气设备几乎都设置在车顶上,增加了对侧墙及车顶结构的强度、刚度、冲击振动等要求;
此外还发现由于现有车体一般小于10米,对于超过12米的车体结构,现有的铰接座的连接强度不能适应。
鉴于此,需要研究设计一种新型的有轨电车的头车车体结构,使其能够兼顾轻质及高强度要求,并能提高通透性及可视范围,同时需要改进车端铰接座连接方式,确保铰接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地板有轨电车的头车车体结构,解决现有车体结构所存在的上述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地板有轨电车的头车车体结构,包括:底架、侧墙、车顶、司机室、端墙、上铰接座和下铰接座,所述底架、侧墙、车顶、端墙通过焊接连接,所述司机室与底架、车顶通过螺栓连接,所述上铰接座与端墙通过铆钉连接,所述下铰接座与底架通过铆钉连接;
所述底架、侧墙、车顶、司机室、端墙的本体均是采用中空截面挤压铝型材拼焊而成的,所述中空截面挤压铝型材的中空腔体内设有多条铝筋板,所述铝筋板分别与所述中空腔体的上下内壁连接并相互组成连续排布的V型吸音腔。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底架的本体包括中部型材,依次焊接在所述中部型材一侧的第二型材、第一型材、第一边梁,相对称依次焊接在所述中部型材另一侧的第三型材、第四型材、第二边梁,所述第一型材、第二型材、第三型材、第四型材及中部型材的下表面上均一体集成有沿纵向间隔分布的若干个C型槽,所述第一边梁、第二边梁的内侧表面上均一体集成有沿纵向间隔分布的若干个悬挂筋板。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边梁与第一型材、第二边梁与第四型材均采用搭接焊连接,所述第一型材、第二型材、中部型材、第三型材与第四型材相互采用坡口焊连接。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侧墙的本体包括第一模块、第二模块和第三模块,所述第一模块、第二模块和第三模块的上端与车顶本体坡口焊连接、下端与底架本体坡口焊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之间形成车体前车门区,第二模块与第三模块之间形成车体后车门区。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模块、第三模块上设有垂向分布的窗立柱,所述窗立柱的上端呈弧形,并且所述弧形的端面延伸至车顶的本体边缘与车顶直接接触。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车顶的本体包括弧形顶、一体集成在所述弧形顶前端的平顶,所述平顶的前端集成有车顶端板,所述车顶端板上焊接有司机室安装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未经中铁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050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端立柱、车体及轨道车辆
- 下一篇:车头结构及具有其的有轨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