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正极材料前驱体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24750.1 | 申请日: | 2019-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179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雷天起;陈龙;高二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505 | 分类号: | H01M4/505;C01G53/00;H01M4/525;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张梦媚 |
地址: | 23001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正极 材料 前驱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正极材料前驱体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通过将盐溶液、碱溶液和氨溶液进行三阶段共沉淀反应得到产物,每一阶段段共沉淀反应均包括在较高pH条件下进行籽晶生成的过程和在较低pH条件下进行的晶粒匀速生长过程;将所述产物经陈化、洗涤、烘干得到正极材料前驱体。本发明中得到大小二次球颗粒混掺的前驱体材料,其中小颗粒填充于大颗粒之间八面体空隙与四面体空隙,符合材料的紧密堆积要求。相比常规三元前驱体材料,所述材料具有提高的振实密度,达到2.2~2.5 g/cc,更易满足目前对于锂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的要求。本发明工艺简单,产能可控,易于大规模生产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正极材料前驱体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Li+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开发、利用新能源越来越迫切,其中,新型锂离子电池属于清洁能源,其具有安全性、高循环性、长寿命以及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视为最有效的电化学储能系统之一。
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四大关键材料,其中,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主要取决于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目前三元材料LiNixCoyMnzO2(NCM)或LiNixCoyAlzO2(NCA)是应用和研究最为广泛的正极材料之一,而前驱体作为三元材料的核心,其颗粒尺寸、粒径分布、表面形貌等理化性质直接决定了材料的性能。
现有商用的三元材料前驱体一般为D50粒度在8-12μm左右的球形颗粒,其中部分类型的前驱体为窄粒径分布、颗粒尺寸均一的材料,此外还有粒径分布较宽、大小颗粒混掺的前驱体产品,后者具有相对较高的振实密度。从微观角度看,半径为R的等径圆球密堆积时,中间充斥着四面体以及八面体间隙,每个圆球平均分摊到两个四面体空隙和一个八面体空隙,其中四面体空隙中可容纳半径最大为0.225R的小球颗粒,而八面体空隙中则可以容纳半径最大为0.414R的小球颗粒。因此若设计具有特定粒径分布的前驱体材料,在紧密堆积的大颗粒间隙中均匀地填满小球颗粒,可使材料具有更高的振实密度。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有必要提供一种正极材料前驱体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通过三段共沉淀反应,在共沉淀反应过程中,在特定较高pH生成细小、尺寸确定的籽晶颗粒,在特定较低pH中使颗粒按照相应的速度生成,从而通过控制对不同反应条件、反应时间和进料流速的调控,直接一步法获得振实密度高的正极材料前驱体,解决了现有的商用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振实密度低,无法满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高能量密度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正极材料前驱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镍源、钴源和锰源溶于去离子水中制成盐溶液,再分别配置碱溶液、氨溶液和酸溶液备用;向反应容器中加入所述氨溶液,并将反应容器中所述氨溶液的浓度调整至7-15g/L,然后搅拌、加热至50-60℃后去除溶解氧;
S2、向所述反应容器中同时加入所述盐溶液、所述碱溶液和所述氨溶液进行三阶段共沉淀反应得到产物,每一阶段段共沉淀反应均包括在第一pH条件下进行籽晶生成的过程和在第二pH条件下进行的晶粒匀速生长过程,其中,所述第一pH在11.7-12.5之间,所述第二pH在10.6-11.4之间;
S3、将所述产物经陈化、洗涤、烘干得到正极材料前驱体。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247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