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载无线充电控制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36567.3 | 申请日: | 2019-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526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2 |
发明(设计)人: | 陈丽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J50/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马利蓉;吴鹏 |
地址: | 130033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 无线 充电 控制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待充电设备的无线充电的车载无线充电控制器,包括:用于支承待充电设备的壳体;设置在壳体的远离待充电设备的一侧并与壳体的该侧形成热接触的线圈;以及用于检测壳体的紧靠线圈一侧的第一温度的温度检测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车载无线充电控制器还包括主计算模块,其用于基于来自温度检测模块的第一温度测量值、与壳体相关的物理参数以及与线圈有关的热传导功率值计算壳体的靠近待充电设备一侧的第二温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载无线充电系统,更具体地涉及用于该车载无线充电系统的无线充电控制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很多车载无线充电系统具有无线充电控制器(WLC,或无线充电器),用以给移动终端无线充电设备以无线方式充电。通常无线充电控制器设计成带有一定厚度的扁平壳体的形式,壳体内容纳有印刷电路板(PCB板)。壳体的一侧设置线圈,壳体的另一侧用于搁置移动终端无线充电设备。无线充电控制器识别所搁置的充电设备的型号或电量等相关信息,并响应于用户的指令开启充电模式。在充电过程中,线圈工作会发热,所产生热量会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到壳体的用于搁置充电设备的支承面,而该支承面面向用户且轻易为用户所接近,出于安全考虑,无线充电控制器对于壳体的温度进行监测和控制。
现有的无线充电控制器通常执行预定的温控策略,其中某些控制参数,例如壳体设置有线圈的一侧的温度(内面温度)和壳体的支承面的温度(外面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被设置为固定值,该固定值是基于无线充电控制器产品类型的部分测试结果而得出。例如,通常将所述内外温度差恒定地设置为10度(℃),当将外温的安全温度阈值设置为60度时,内温的安全温度阈值则恒定地设置为70度。
而根据实际工作环境的不同,内外温度差并不是一个恒定值,例如随电功率、无线充电控制器产品的厚度等参数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基于内外温度差为恒定值确定的内部温度阈值并不准确,这种温控方法最为严重的后果是可能导致安全事故。例如,如上所述,将内外温度差恒定地设为10度,现有的无线充电控制器将外温的安全温度阈值设为60度,内温的安全温度阈值设为70度,而在某条件下实际的内外温度差可能为3度,当内温超过63度而没有达到内部安全温度阈值70度时,实际外部温度已经超过安全温度阈值60度,而现有的无线充电控制器此时并没有启动防护措施,因而存在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极易造成人身伤害。
因此,本发明旨在克服上述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车载无线充电系统的无线充电控制器,其使得能够在不影响美观以及使用方便性的前提下动态可靠地监控控制器的外面温度,提高系统安全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待充电设备的无线充电的车载无线充电控制器,包括:用于支承待充电设备的壳体;用于在待充电设备中产生感应电流的线圈,线圈设置在壳体中位于壳体的远离待充电设备的一侧并与壳体的该侧形成热接触;以及用于检测壳体的紧靠线圈一侧的第一温度的温度检测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车载无线充电控制器还包括主计算模块,其用于基于来自温度检测模块的第一温度测量值、与壳体相关的物理参数以及与线圈有关的热传导功率值计算壳体的靠近待充电设备一侧的第二温度。
有利地,所述车载无线充电控制器还包括充电控制模块,其用于基于所计算得到的第二温度与预定温度阈值的比较结果控制当前的充电模式。
有利地,所述充电控制模块在第二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将当前充电模式控制为全速充电模式,在第二温度大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将当前充电模式控制为限制充电模式,第二温度阈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
有利地,所述充电控制模块在第二温度大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将当前充电模式控制为停止充电模式。
有利地,在当前充电模式为停止充电模式时,所述充电控制模块持续判断第二温度是否降低到第三温度阈值,当第二温度小于第三温度阈值时,重新启动无线充电且控制当前充电模式为限功率充电模式,第三温度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但小于第二温度阈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未经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365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