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平面柔性无线充电线圈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42571.0 | 申请日: | 2019-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760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0 |
发明(设计)人: | 江诚鸣;曹泽;卜镜元;张旭文;谭东宸;孙楠;宋金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F27/28 | 分类号: | H01F27/28;H01F38/14;H01F41/04;H02J50/10 |
代理公司: | 21200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隋秀文;温福雪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充电线圈 聚酰亚胺薄膜层 聚二甲基硅氧烷基 平面柔性 黏合剂 装置技术领域 便于携带 充电线圈 固定无线 静电纺丝 柔性线圈 可弯曲 可重复 体积小 刻槽 制备 生产工艺 匹配 制作 | ||
1.一种平面柔性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面柔性无线充电线圈从下往上依次为聚二甲基硅氧烷基底(1)、第一聚酰亚胺薄膜层(2)、无线充电线圈(3)和第二聚酰亚胺薄膜层(4);其中,所述聚二甲基硅氧烷基底(1)位于第一聚酰亚胺薄膜层(2)下方,二者通过黏合剂相连接固定;所述第一聚酰亚胺薄膜层(2)上设有与无线充电线圈(3)形状相匹配的刻槽,用于固定无线充电线圈(3)的位置;无线充电线圈(3)上方设有第二聚酰亚胺薄膜层(4),二者通过黏性胶相连接固定;所述无线充电线圈(3)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面柔性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纺丝法使用的静电装置包括喷丝装置、高压电源和接收装置;所述喷丝装置所用高分子溶液为聚乙烯醇1788溶液或聚乙烯醇1750溶液,所述高压电源采用的电压为13-16KV,所述接收装置与喷丝装置距离为10-15c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平面柔性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二甲基硅氧烷基底(1)厚度为15-20um,所述第一聚酰亚胺薄膜层(2)厚度为8-10um,所述无线充电线圈(3)的厚度为0.5-2mm,所述第二聚酰亚胺薄膜层(4)厚度为8-10um。
4.一种平面柔性无线充电线圈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通过黏合剂将第一聚酰亚胺薄膜层(2)固定于聚二甲基硅氧烷基底(1)上;
步骤(2)、根据预设的无线充电线圈(3)的形状对第一聚酰亚胺薄膜层(2)上表面进行刻槽;
步骤(3)、将聚乙烯醇1788或聚乙烯醇1750以10-15%的质量分数溶于去离子水中,搅拌至溶液澄清透明,制得聚乙烯醇高分子溶液;
步骤(4)、将步骤(3)得到的聚乙烯醇高分子溶液在13-16KV高压环境,利用静电纺丝装置制得聚乙烯醇高分子纤维;
步骤(5)、在步骤(4)得到的聚乙烯醇高分子纤维上蒸镀金属层;
步骤(6)、将步骤(5)得到的金属层上按照预设的无线充电线圈(3)形状进行光刻,形成无线充电线圈(3);
步骤(7)、将步骤(6)得到的无线充电线圈(3)置于第一聚酰亚胺薄膜层(2)的刻槽中;
步骤(8)、在第二聚酰亚胺薄膜层(4)的下表面上喷涂黏合剂形成黏性胶层;
步骤(9)、将第二聚酰亚胺薄膜层(4)置于步骤(7)得到的无线充电线圈(3)上方,二者通过黏合剂连接固定,最终得到平面柔性无线充电线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4257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油浸式串联电抗器的引线装置
- 下一篇:线圈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