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48311.4 | 申请日: | 2019-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544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发明(设计)人: | 郑荣泉;费潇鸣;张丹丹;谢净倍;孙帆;宋静;李卓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7/02 | 分类号: | A01K67/02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地址: | 321004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义乌 人工 养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包括设定养殖场环境、养殖设施、培育饲养、病害防治这四个部分。本发明通过养殖环境选择、培育设施设计、培育饲养(包括种鲵选择与培育、产卵、鲵卵孵化、雉鲵培育、幼鲵培育至完成变态、成鲵培育,还包括饲料培育及管理等)、病害防控这四大部分的设计,通过设置不同的养殖池、养殖密度、饵料种类及投喂量,控制一定的孵化条件,结合不同发育阶段的疾病治疗方式,得到了一套完整的义乌小鲵养殖技术,使义乌小鲵的孵化率、幼鲵成活率、幼鲵上岸率、成鲵成活率均达90%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义乌小鲵的人工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义乌小鲵(Hynobius yiwuensis)隶属两栖纲,有尾目,小鲵科,小鲵属,属于中国稀有两栖动物,仅分布于镇海、义乌、温岭等浙江少数地区。义乌小鲵主要生活在海拔100m~300m的丘陵山地内,除繁殖季节外,营陆栖生活,多见于疏松潮湿的泥土、石块或枯枝烂叶下,食性以蚯蚓、蜈蚣、马陆等小型节肢动物为主。其性成熟为2龄,繁殖季节为11月中旬至翌年2月,为一年一次产卵类型,雌鲵每次产一对卵胶袋,其怀卵量因个体大小、水温及性腺发育状况而有差异,平均怀卵量在85粒/对~96粒/对。
义乌小鲵体背呈黑褐色,繁殖季节变为淡草绿色,体腹面灰白色,皮肤光滑无疣粒。头部卵圆形,躯干圆柱状,腹面有明显颈褶,尾基部近圆形,末端钝圆。幼鲵具3对外鳃,背部具深色斑点,腹面乳白色,尾肌不发达。完成变态过程需3个月,雄鲵体全长比雌鲵长,前肢粗壮,尾鳍褶更发达。在繁殖期,雄鲵肛两侧的泡状突起尤显,肛裂前缘有一小乳突,而雌鲵无此特征。
由于义乌小鲵栖息地狭窄,且分布区割裂,目前已经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14)评为“易危”等级。近年来,因其生存环境和繁殖生境受到人为破坏及污染等影响,以外加保护区建设滞后等原因,导致义乌小鲵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从而对其种群的生存带来极大威胁。因此,寻求一种义乌小鲵的人工养殖方法对复壮其野外种群,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201811153137.5的发明《大鲵养殖技术》告知了一种大鲵的养殖方法,但是义乌小鲵与大鲵存在着栖息环境、水质要求、体型大小、饵料种类、生长温度间、繁殖期上的本质区别,因此,上述大鲵的养殖方法并不适用于义乌小鲵的养殖。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包括设定养殖场环境、养殖设施、培育饲养、病害防治这四个部分。
作为本发明的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的改进:
一、养殖场环境:
通自来水的丘陵山地内;
养殖环境具体为:选在环境安静、阴凉潮湿的丘陵山地内,周围树木茂盛,郁闭度≥50%,环境尽量独立为宜;采用曝气至少24h后的自来水;
二、养殖设施:
养殖设施包括养殖池以及与养殖池进水口相连的蓄水池,养殖池由产卵池、孵化池、稚鲵培育池、幼鲵培育池、成鲵培育池、种鲵培育池这6类池组成,每个养殖池的进水口与蓄水池相连;
成鲵培育池、种鲵培育池的水陆比为1:(2±0.2);
孵化池中设有孵化筛;
将蓄水池内曝气≥24h的自来水加注至消毒后的养殖池内:产卵池水深5cm~10cm;孵化池水深5cm~6cm;稚鲵培育池水深5cm~8cm;幼鲵培育池水深7cm~10cm;成鲵培育池最深处水位高3cm~5cm;种鲵培育池最深处水位高3cm~5cm;
一般而言:产卵池、孵化池为长方形框,稚鲵培育池、幼鲵培育池为圆盆;成鲵培育池、种鲵培育池为长方形框;各养殖池使用前(相应阶段的小鲵投放前5d),需进行消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师范大学,未经浙江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483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