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轨道车辆无枕梁底架端部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58925.0 | 申请日: | 2019-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968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7 |
发明(设计)人: | 梁炬星;王兴文;李云川;李拥军;黄文杰;朱昌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F1/08 | 分类号: | B61F1/08;B61F1/10 |
代理公司: | 32245 南京同泽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蔡晶晶 |
地址: | 210031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钩安装座 斜向支撑 支撑梁 车钩 底架端部结构 底架边梁 底架 端梁 枕梁 开口 四边形框架结构 应力集中区 车辆纵向 承载能力 工艺调节 轨道车辆 过渡结构 疲劳寿命 生产效率 装配关系 多路径 转向架 纵向力 传递 前部 向后 组装 保证 生产 | ||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无枕梁底架端部结构,包括底架端梁、底架边梁、车钩安装座、车钩支撑梁和斜向支撑梁,车钩安装座的前部通过斜向支撑梁与底架端梁连接,车钩安装座的两侧通过车钩支撑梁与底架边梁连接,使车钩安装座两侧分别形成四边形框架结构,斜向支撑梁形成开口向前的55°‑80°夹角,车钩支撑梁形成开口向后的120°‑140°夹角。本发明底架端部结构的所有部件都可进行独立生产,再进行组装,可提高生产效率;采用多路径传递车辆纵向力,分散纵向力的单一传递,保证了结构的承载能力;采用过渡结构对应力集中区进行了处理,保证了结构的疲劳寿命要求;无枕梁结构,避免了与转向架复杂的装配关系和工艺调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无枕梁底架端部结构,尤其适用于承受高纵向力的地铁车辆,属于轨道车辆车体结构设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轨道车辆技术发展,车辆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车体结构组装方便,设备的安装接口合理,而且要求能承受大的纵向力等要求。
目前轨道车辆底架端部主要采用有枕梁的端部结构和无枕梁的端部结构。有枕梁的端部结构与转向架装配关系多,工艺调节复杂。有少部分的无枕梁结构,由于传递纵向力路径单一,承载能力低,应力集中问题严重等技术问题。
经检索发现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 106004911A涉及一种不带枕梁的端部结构,采用了前部箱体结构进行承载。主要技术特点是减少了转向架的安装接口,减少工艺安装。此结构承载在前部箱体,传力结构单一,结构易形成应力集中,承载能力不高。前部的箱体结构,对车钩安装空间和运动空间造成极大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无枕梁底架端部结构,采用多路径传递车辆纵向力,保证了结构的承载能力。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轨道车辆无枕梁底架端部结构,包括底架端梁、底架边梁、车钩安装座和车钩支撑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斜向支撑梁,所述车钩安装座的前部通过斜向支撑梁与底架端梁连接,所述车钩安装座的两侧通过车钩支撑梁与底架边梁连接,使车钩安装座两侧分别形成四边形框架结构,所述斜向支撑梁形成开口向前的55°-80°夹角,车钩支撑梁形成开口向后的120°-140°夹角。
进一步的,斜向支撑梁夹角的优选范围为62°-68°。
本发明还保护一种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上述的轨道车辆无枕梁底架端部结构。
所述轨道车辆无枕梁底架端部结构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车钩安装座、车钩支撑梁和斜向支撑梁焊接成形成主框架,车钩支撑梁之间形成开口向前的55°-80°夹角,斜向支撑梁之间形成开口向后的120°-140°夹角;
第二步、将车钩连接座焊接于车钩安装座后方,牵引梁焊接于车钩连接座的后方,形成了端部承载结构;
第三步、将底架端梁、底架边梁和底架地板进行焊接,形成整体结构;
第四步、将所述端部承载结构与该整体结构焊接,具体的,将斜向支撑梁的前端与底架端梁焊接,车钩支撑梁的外端与底架边梁焊接,并且,端部承载结构与底架地板的底面进行焊接,形成整个无枕梁的端部结构。
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1、所有的部件都可进行独立生产,再进行组装,可提高生产效率。
2、采用多路径传递车辆纵向力,分散纵向力的单一传递,保证了结构的承载能力。采用过渡结构对应力集中区进行了处理,保证了结构的疲劳寿命要求。
3、采用无枕梁结构,避免了与转向架复杂的装配关系和工艺调节。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轨道车辆无枕梁底架端部结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589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