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斑丹毒丝菌的检测方法及其引物和探针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60271.5 | 申请日: | 2019-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783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3 |
发明(设计)人: | 赵福振;罗宝正;沙才华;黄海超;廖秀云;陈轩;邵建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拱北海关技术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Q1/6844 | 分类号: | C12Q1/6844;C12Q1/689;C12Q1/04;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张志辉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斑 丹毒 检测 方法 及其 引物 探针 | ||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学检测领域,公开了一种检测红斑丹毒丝菌的引物和探针,所述引物和探针的序列为:F‑引物:5’‑CCGAATTTGCTTACCGCTTGAAGGTTAAAGCAGGC‑3’,R‑引物:5’‑GTCCAAATTGAATAGTTTTCTATATACATAAGATC‑3’;探针:5’‑AGGTCTAGCGCAGATCGAGGGTAAGTACAATAATCTCCAAAAGATAA‑3’;所述探针上标记有荧光基团、淬灭基团和THF,所述荧光基团与所述淬灭基团均标记在T碱基上,所述荧光基团与所述淬灭基团的间距为1~5nt;所述荧光基团与所述淬灭基团之间设有所述THF,所述THF距所述探针5’端≥30nt,所述THF距所述探针3’端≥15nt。本发明还公开了采用上述引物和探针的红斑丹毒丝菌的检测方法。本发明所述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好,还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学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斑丹毒丝菌的检测方法及其引物和探针。
背景技术
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又称猪丹毒丝菌病或猪丹毒杆菌病,是猪感染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常导致猪的急性死亡,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而且,该疾病是一种条件性人畜共患病,红斑丹毒丝菌可通过伤口感染接触到病猪的人员,因此对饲养员和屠宰员也都可能造成危害。
由于丹毒丝菌属细菌的抵抗力和生长繁殖能力很强,常大量存在于圈舍的稻草中,在尸体中也能存活数月,不易被彻底消灭,因此猪丹毒属于防控难度较大的疾病类型。而农业部的行业标准《猪丹毒诊断技术》(NY/T 566-2002)中关于猪丹毒的检测方法只有病原分离和血清培养凝集试验,这两种方法对生物安全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普通实验室无法办法满足要求而且费时费力。同时,该检测方法费时费力,不适用于实际检测的需要,也不适用于大规模流行病学的调查。
因此,建立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红斑丹毒丝菌快速等温检测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检测红斑丹毒丝菌的引物和探针,以及基于所述引物和探针的RAA(重组酶介导核酸扩增)检测方法。本发明所述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好,还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
一种检测红斑丹毒丝菌的引物,所述引物的序列为:
F-引物:5’-CCGAATTTGCTTACCGCTTGAAGGTTAAAGCAGGC-3’,
R-引物:5’-GTCCAAATTGAATAGTTTTCTATATACATAAGATC-3’。
一种检测红斑丹毒丝菌的探针,所述探针的序列为:
探针:5’-AGGTCTAGCGCAGATCGAGGGTAAGTACAATAATCTCCAAAAGATAA-3’;
所述探针上标记有荧光基团、淬灭基团和THF,所述荧光基团与所述淬灭基团均标记在T碱基上,所述荧光基团与所述淬灭基团的间距为1~5nt;所述荧光基团与所述淬灭基团之间设有所述THF,所述THF距所述探针5’端≥30nt,所述THF距所述探针3’端≥15nt。
其中所述THF为四氢呋喃,所述THF的数量为一个。
本发明根据红斑丹毒丝菌CPS基因的高度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共设计了多组不同的引物和探针组合,经过筛选和分析,从而确定上述引物和探针的检测效果最佳。
优选的,所述荧光报告基团包括FAM(羧基荧光素)、TET(四氯-6-羧基荧光素)、HEX(六氯-6-甲基荧光素)、CY3(3H-吲哚菁)或JOE(2,7-二甲基-4,5-二氯-6-羧基荧光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拱北海关技术中心,未经拱北海关技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6027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