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制剂消解黑臭河道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64518.0 | 申请日: | 2019-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181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陈宽;黄雪敏;陈勇;何明军;何晶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清天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4;C02F11/00;C02F11/02;C12N1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30 | 代理人: | 乔浩刚 |
地址: | 315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生物 制剂 消解 河道 方法 | ||
1.一种微生物制剂消解黑臭河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黑臭河道预处理:
将待处理黑臭河道的污水引流至第一处理池进行预处理,过滤其中的浮游杂质;将待处理黑臭河道的污泥吸入至第二处理池进行预处理,除去大颗粒无机杂质;
(2)污水的处理:
将微生物菌种在第一载体上培养,得到第一微生物制剂;之后向预处理过的第一处理池均匀地加入第一微生物制剂,并取样检测COD、TP、NH4+及TN指标,当出水所有指标检测值符合一级A出水标准时,过滤,排放至河道;
(3)污泥的处理:
将微生物菌种在第二载体上培养,得到第二固载微生物制剂;向预处理过的第二处理池中加入第二固载微生物制剂,定时取样检测COD、NH4+、TN指标;当所有指标检测值符合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后,加入重金属处理液,以降低污泥中的重金属离子含量,之后进行搅拌,过滤出吸附有重金属的第二固载微生物制剂,得到污泥处理物;
(4)污泥处理物的应用:
向所述污泥处理物加入质量浓度为3%的NaClO水溶液,在室温下搅拌2~12h,得到碱处理污泥;将所述碱处理污泥使用物理脱水固化法进行固化处理,堆肥,用作土壤肥料;其中,污泥和NaClO水溶液的固液比为1:0.1~0.3;
其中,所述第一载体由西曲溴铵、α-磷酸三钙对火山石粉末改性得到;
所述第二载体由鞣酸钙、丙烯酸和埃洛石纳米管反应得到;
所述微生物菌种按照重量比为:
枯草芽孢杆菌:侧孢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反硝化细菌: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菌=2.0~6.0:1.0~4.0:1.0~3.0:1.5~5.0:2.5~6.8:0.5~2.5:0.5~2.0;
所述重金属处理液是通过将污泥热解后提取得到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制剂消解黑臭河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体的制备方法如下:
S1.将西曲溴铵粉末、α-磷酸三钙粉末与火山石粉末按照质量比为7:5:2组成混合粉末;
S2.将所述混合粉末加入至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液体;其中,所述混合粉末与去离子水的固液比为3:10~20;
S3.将所述混合液体密封于聚四氟乙烯反应釜中,在80℃条件下反应5~8h后,减压干燥,得到第一载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制剂消解黑臭河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载体的制备方法如下:
a.将10.8g鞣酸钙加入至200mLN,N-二甲基甲酰胺中,再加入10.7g埃洛石纳米管,升温至50℃并开启搅拌,搅拌均匀,得到埃洛石混合液;
b.称取6.3g丙烯酸,并用0.1mol/L的氢氧化钠滴定至pH=6.8~7.2,得到溶液A;称取0.5g高硫酸钠溶于50mL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中,形成溶液B;
c.将所述溶液A和溶液B以先后顺序滴加至所述埃洛石混合液中,再加入4.5g过氧化钠,搅拌均匀,升温至80℃,反应1h,得到混合液C;
d.将所述混合液C在80℃下烘干,减压干燥,即得到第二载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微生物制剂消解黑臭河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埃洛石纳米管的的直径为45~80nm,长度为5~8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制剂消解黑臭河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第一固载微生物制剂与污水的固液比为1:10~2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制剂消解黑臭河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过滤采用的是中空纤维超滤膜;所述中空纤维超滤膜的材料为聚偏二氟乙烯,孔径为0.03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制剂消解黑臭河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第二固载微生物制剂与污泥的质量比为1:20~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清天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清天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6451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