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孔柱状氧化铟气敏薄膜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64777.3 | 申请日: | 2019-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606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刘皓;徐瑶华;张晓;赵文瑞;魏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C14/35 | 分类号: | C23C14/35;C23C14/08;C23C14/58;C01G15/00;G01N2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刘秀青 |
地址: | 101407 北京市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孔 柱状 氧化 铟气敏 薄膜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孔柱状氧化铟气敏薄膜的制备方法。采用射频掠射角磁控溅射技术,以氧化铟为靶材,将基片平面法线与靶材平面法线形成的掠射角控制在80°~90°,在硅基片表面沉积氧化铟薄膜,之后将试样置于马弗炉中在400~600℃条件下进行热处理。本发明制备的氧化铟气敏薄膜具有多孔柱状结构,能在150℃的较低温度下检测1ppm的二氧化氮气体,克服了传统粉末状气敏材料工作温度较高的缺点,同时本发明用于气体传感器领域可避免传统气敏粉末的二次转移过程,且与微电子工艺兼容、易于实现硅基集成、适用于工业大规模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薄膜型气敏材料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氧化铟气敏薄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各种化石燃料的燃烧及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二氧化氮是一种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是形成酸雨、光化学烟雾的主要物质之一,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的二氧化氮环境中对人体的伤害极大。因此,对二氧化氮气敏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发展前景。
氧化铟由于对二氧化氮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传统工业生产一般采用粉末状气敏材料进行气体传感器的制备,但随着气体传感器向微机电领域发展,气敏粉体的制备与微电子工艺不兼容的劣势越发明显。采用磁控溅射等方法在传感器芯片上原位生长氧化铟薄膜,不仅能解决工艺兼容性问题,同时更容易克服气敏粉体工作温度较高的缺点,因此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然而,采用常规磁控溅射制备的薄膜较为致密,不满足气敏材料多孔、大比表面积的特点,导致其灵敏度等气敏性能较低,而采用如CN 105803502 B公开的阳极氧化等辅助方法,制备的气敏薄膜虽然性能优异,但工艺较为复杂,且成本较高,不适用于工业大规模生产。因此,如何采用简单工艺制备出高灵敏氧化铟气敏薄膜,使其能应用于工业大规模生产,仍需进一步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孔柱状氧化铟气敏薄膜的制备方法,采用该方法制备的氧化铟气敏薄膜工作温度较低,对二氧化氮灵敏度较高,同时该方法与微电子工艺兼容、易于实现硅基集成、适用于工业大规模生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孔柱状氧化铟气敏薄膜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硅基片分别置于丙酮、无水乙醇、去离子水中超声清洗15min,之后用氮气吹干;
2)采用氧化铟靶材,以氩气和氧气作为工作气体,采用射频掠射角磁控溅射在硅基片表面沉积氧化铟薄膜,控制基片平面法线与靶材平面法线形成的掠射角为80°~90°;
3)将试样置于马弗炉中进行热处理,热处理温度为400~600℃,热处理时间为2~4h。
所述步骤2)中的溅射工作压强、氧气体积分数、溅射功率、掠射角及所述步骤3)中的热处理温度为影响薄膜气敏性能的主要参数。其中掠射角为最关键的工艺参数,其大小决定了薄膜在生长过程中能否形成多孔柱状结构,最终会显著影响薄膜的气敏性能,掠射角控制在80°~90°时氧化铟薄膜才能形成理想的多孔柱状结构;而溅射工作压强、氧气体积分数、溅射功率、热处理温度及时间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薄膜多孔结构的形成,控制在合适的范围能够进一步提高薄膜的孔隙率,提升薄膜的气敏性能。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本底真空度小于4×10-4Pa,溅射工作压强为0.5~3Pa,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0%~60%,溅射功率为50~200W。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溅射工作压强为1Pa,氧气的体积分数为40%,溅射功率为100W,掠射角为85°。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热处理温度为450℃,升温速度为2℃/min,热处理时间为4h。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647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