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门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64852.6 | 申请日: | 2019-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126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1 |
发明(设计)人: | 刘若晨;徐成;张进武;张焱;姚雪莲;李广军;贝绍轶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61D19/02 | 分类号: | B61D19/02;B61D27/00 |
代理公司: | 32231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李珍 |
地址: | 21300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检测器 空气交换器 车内 导杆 门缝 扇门 车门 城市轨道交通 通风空调系统 驾驶员判断 车辆车门 导轨安装 电机安装 电机连接 轨道交通 净化装置 通风换气 微控制器 运行时 自然风 驾驶室 导轨 夹伤 支架 能耗 电机 行李 乘客 传输 净化 | ||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门,包括电机、空气交换器和红外检测器,所述电机安装于支架上,所述电机连接导杆,所述导杆安装于导轨上,所述导轨安装于车门的上方;所述空气交换器有两个,分别安装于左扇门和右扇门的上部;所述红外检测器安装于车门缝的两侧。本发明在门上安装空气交换器,在车内温度和湿度过高时,利用运行时所产生的自然风对车内进行通风换气,同时通过净化装置对空气进行净化,节省车内通风空调系统的能耗;此外,还在车门缝两侧安装红外检测器,及时了解车门附近情况,并传输给驾驶室的微控制器,方便驾驶员判断是否有状况,从而有效避免夹伤乘客和损坏行李等情况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门。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轨道车辆技术的发展,城市轨道车辆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然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位于地下,难以利用自然风对车内进行通风换气。为了提升车内环境的舒适度,车厢都设有空调系统,传统的空调往往注重温度的调节,当车内人拥挤时,温度较高时,对于空调系统的消耗较大。随着人们对车内舒适性的要求的提高,车内湿度的控制也变得至关重要,空调一般都装有加湿系统来调节车内湿度,但消耗较大。另外,城市轨道车辆一般停站时间较短,且车站乘客较多,往往会造成拥挤,为了提高车门的安全性,需要使车门具有探测障碍物的功能,当有障碍物时,车门禁止关闭,从而有效的保护乘客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难以利用自然风对车内进行通风换气以及需要使车门具有探测障碍物的功能的问题,提出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门,能够起到通风换气和净化车内空气以及有效避免夹伤乘客和损坏行李等情况发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门,包括:
电机,所述电机安装于支架上,所述电机连接导杆,所述导杆安装于导轨上,所述导轨安装于车门的上方;
空气交换器,所述空气交换器有两个,分别安装于左扇门和右扇门的上部;
红外检测器,所述红外检测器安装于车门缝的两侧。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空气交换器包括:
左端部,所述左端部包括密封舱和温度传感器,所述密封舱由端盖和封盖板围成,所述密封舱内设有信号接收芯片、无线收发器和信号处理芯片,所述信号接收芯片与无线收发器和温度传感器电连接,所述无线收发器与驾驶室内的微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微控制器电连接信号处理芯片;
右端部,所述右端部包括密封舱和湿度传感器,所述密封舱由端盖和封盖板围成,所述密封舱内设有信号接收芯片、无线收发器和信号处理芯片,所述信号接收芯片与无线收发器和湿度传感器电连接,所述无线收发器与驾驶室内的微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微控制器电连接信号处理芯片;
中间部,所述中间部的下表面设置有进风口,所述中间部的的正面设置有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设置了风阀、净化装置和消音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消音装置包括板条,所述板条外部贴设有消音棉。
进一步地,所述净化装置包括滤芯,所述滤芯为一种抗菌型净化膜。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红外检测器包括密封舱、红外传感器、红外发射模块、红外接收模块、无线收发器,所述密封舱由端盖和封盖板围成,所述红外发射模块、红外接收模块和无线收发器安装在密封舱内,所述红外接收模块分别与红外发射模块和无线收发器电连接,所述无线收发器与驾驶室内的微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微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与警示灯和监测终端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理工学院,未经江苏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648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