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体中苯系污染物的高效液相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66025.0 | 申请日: | 2019-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636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宋权威;陈昌照;张坤峰;陈宏坤;杜显元;于文赫;郑瑾;宋佳宇;赵兴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89 | 分类号: | G01N30/89;G01N30/88;G01N30/06;G01N30/14;G01N30/3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张德斌;闫加贺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体 中苯系 污染物 高效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体中苯系污染物的高效液相检测方法。所述方法采用的高效液相条件包括:色谱柱为反向C18色谱柱;流动相包括流动相A和流动相B,流动相A为乙腈,流动相B为浓度10mM的K2HPO4水溶液;采用梯度洗脱,流动相A+流动相B=100%:0~7min,35%~60%流动相A;7~20min,60%~65%流动相A;20~23min,65%流动相A;23~23.1min,65%~35%流动相A;23.1~30min,35%流动相A。本发明的检测方法能够测定水样中多种石油类污染物,该方法简便准确,避免了有机溶剂萃取时的本底吸收,石油类污染物回收率高、精确度高、检出限低、分离度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领域,具体的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体中苯系污染物的高效液相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石油的开采、储运和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油类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环境中,进入大气中的石油径类会进一步随着大气降水迁移,通过渗流进入土壤和地表水,并最终污染地下水。这些石油类污染物中含有的烷烃、芳香烃等物质大多为有毒有害物质,其中苯系物以石油中的苯(benzene)、甲苯(toluene)、乙基苯(ethylbenzene)以及二甲基苯的三种异构体(o-xylene邻二甲苯、m-xylene间二甲苯、p-xylene对二甲苯)最为常见,合称BTEX。另外在石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苯胺、硝基苯,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风险,其不但有易燃易爆的风险,而且毒性较大,对人体有极大的伤害。
目前地下水石油类污染物指标大多通过气相色谱法进行测定,国家标准方法采用二硫化碳萃取-气相色谱法,具有检出限低、线性范围宽等优点。测定水中的石油类污染物的方法还有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气相色谱法操作过程复杂、成本高,还容易导致溶剂本底吸收,产生一定的误差影响。而且在同时测定BTEX、苯胺、硝基苯时,由于BTEX与苯胺、硝基苯挥发性质、分子极性差别巨大,气相色谱法测定前处理需要分不同色谱柱、不同进样方式、不同流动相,操作过程繁琐,因此很难完成同时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法存在萃取纤维易损坏、吸附量有限的缺陷,在测定成本上要高于其他方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仅能测定石油中芳烃成分,对芳烃含量低的油品测定值偏低,另外在测定多种混合的有机化合物时,其标线不好确定,且挥发性较强的目标物对最终的测定结果影响较大。
高效液相色谱的缺点是有“柱外效应”,在从进样到检测器之间,除了柱子以外的任何死空间(进样器、柱接头、连接管和检测池等)中,如果流动相的流型有变化,被分离物质的任何扩散和滞留都会显著地导致色谱峰的加宽,柱效率降低。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器的灵敏度不及气相色谱。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瓶颈,本专利开发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地下水中甲苯、乙苯、硝基苯、苯胺、对二甲苯的方法,该方法只要求试样能制成溶液,不需要气化与前处理,不受试样挥发性强的限制。所测定的石油类污染物回收率高、精确度高、检出限低、分离度好、样品前处理成本低,适于水环境中石油类污染物的检测。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体中苯系污染物的高效液相检测方法。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体中苯系污染物的高效液相检测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采用的高效液相条件包括:
色谱柱为反向C18色谱柱;
流动相包括流动相A和流动相B,流动相A为乙腈,流动相B为浓度10-15mM的K2HPO4水溶液;
采用梯度洗脱,流动相A+流动相B=100%:0~7min,35%~60%流动相A;7~20min,60%~65%流动相A;20~23min,65%流动相A;23~23.1min,65%~35%流动相A;23.1~30min,35%流动相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660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