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污泥重金属生物沥滤的铁硫营养缓释球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67085.4 | 申请日: | 2019-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686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张弛;薛军;李超;黄伟;张海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1/02 | 分类号: | C02F11/02;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太原申立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5 | 代理人: | 郭海燕 |
地址: | 030024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污泥 重金属 生物 营养 缓释球 | ||
1.一种用于污泥重金属生物沥滤的铁硫营养缓释球,其特征在于:由内外两部分结构组成:内部为负载铁硫营养的小颗粒球;外部为塑料-纤维复合网眼大球壳;内部负载铁硫营养的小颗粒球填充在外部塑料-纤维复合网眼大球壳内,共同构成铁硫营养缓释球;
所述负载铁硫营养的小颗粒球由两种单体颗粒球均匀混合组成,分别是单体负载Fe颗粒球和单体负载S颗粒球;单体负载Fe颗粒球与单体负载S颗粒球的个数比例为4:6;负载铁硫营养的小颗粒球的投加数量为220~260个/m3;负载铁硫营养的小颗粒球单个重量为20~26g;
所述塑料-纤维复合网眼大球壳由聚丙烯材料注塑而成的外层网眼塑料球、内层网眼塑料球和含硫苎麻纤维组成,所述含硫苎麻纤维填充在外层网眼塑料球与内层网眼塑料球之间;所述外层网眼塑料球上的网眼的孔径为8mm,外层网眼塑料球的直径为70mm,所述内层网眼塑料球上网眼的孔径为6mm,内层网眼塑料球的直径为60mm,所述每个塑料-纤维复合网眼大球壳中填充20~26g的含硫苎麻纤维;
所述铁硫营养缓释球单体比重为0.92g/cm3;
所述含硫苎麻纤维的制备方法:
(1)预处理:将苎麻原料经过蒸煮除杂,而后采用亚铁盐溶液对苎麻原料中的原生木质纤维进行浸泡处理,得到纤维基材;
(2)硫成分的添加:取纤维基材、硫磺粉、引发剂,搅拌混合均匀;而后经过塑炼处理;在塑炼加工过程同时,加入增塑剂以提高塑炼效率;
(3)将经过塑炼的纤维混合物,在挤出机上实施挤出操作,制成含硫苎麻纤维;
所述亚铁盐溶液为质量百分数为1.2%~1.4%的FeSO4溶液;
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铵;所述增塑剂为2,2’-二苯甲酰氨基二苯基二硫化物;所述纤维基材、增塑剂、硫磺粉与引发剂的重量比为100: 0.8 :12 :1;所述塑炼过程采用开放式炼胶机对上述混合物料实施塑炼,在150℃,55~60r/min的转速条件下,塑炼8~10min;所述挤出操作为:挤出温度170℃,平均挤出压力12MPa,锥角25°,挤出口内径1.2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污泥重金属生物沥滤的铁硫营养缓释球,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负载Fe颗粒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粉末活性炭,将粉末活性炭加入酸溶液中,浸泡处理;浸泡完成后过滤处理,将过滤分离出的活性炭进行干燥;将干燥后的活性炭粉末浸泡在硫酸亚铁、聚乙二醇与高铁酸钾的混合水溶液中,超声处理,使活性组分Fe负载在活性炭载体上,得到负载Fe的活性炭;
(2)将负载Fe的活性炭与含铁尘泥和粘接剂搅拌混合均匀,形成混合料;
(3)造粒:将混合料放入造粒机内进行造粒,形成球状颗粒,造粒机工作频率为30Hz,造粒直径为10~12mm;
(4)干燥定型:将球状颗粒在温度为155℃~170℃的条件下,烘干2h;干燥后冷却到室温,得到负载铁营养基质的球状颗粒活性炭,即为单体负载Fe颗粒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用于污泥重金属生物沥滤的铁硫营养缓释球,其特征在于:所述粉末活性炭的添加量为制造每个单体负载Fe颗粒球需添加粉末活性炭0.35~0.5g;
所述粉末活性炭为密度为0.45~0.50g/cm3,表面积为10~15m2/g,粒度为0.10~0.15mm的果壳炭;
所述酸溶液为质量百分数为16~20%的稀盐酸,酸溶液与活性炭的质量比为 5:1;
所述浸泡处理的时间为5~8min;所述过滤操作采用10~15微米的PE滤袋进行过滤;
所采用的硫酸亚铁浓度为60~65 g/L,聚乙二醇溶液浓度为5~8 mg/L,高铁酸钾溶液浓度为100~150mg/L;粉末活性炭与混合水溶液的掺杂比例为:每1g粉末活性炭浸泡于40mL的混合水溶液中;
所述超声处理的超声功率为300W,超声时间为10~12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67085.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