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大数据和AI的VR自然环境自动构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70540.6 | 申请日: | 2019-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104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发明(设计)人: | 夏磊;尤海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成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17/05 | 分类号: | G06T17/05;G06T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巨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024 | 代理人: | 李岩秀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技术开***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数据 ai vr 自然环境 自动 构成 方法 | ||
1.基于大数据和AI的VR自然环境自动构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构建地形模型、生成三维地形模型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生成环境模型;
所述构建地形模型包括如下过程:
A00:高程线地图处理:即通过图像矩阵F(x,y)表示观测图像;
A01:等高线图像获取和预处理:即对所述观测图像噪声以及无关信息剔除获取等高线图像F(x,y);
A02:对等高线图像F(x,y)二值化处理:确定二值化阈值,将等高线图像F(x,y)转变为只有前景色与背景色的图像;
A03:采用逐层剥皮细化算法对等高线图像F(x,y)等高线骨架化;
A04:深度值标记骨架点:对等高线图像F(x,y)中点遍历,通过比较当前点与近邻点的深度值判断是否为骨架点;
A05:按照等高线深度值标记由外向内进行剥除;
A06:对等高线断点连接:结合机器连接和人工连接的方式对等高线断点连接;
A07:对等高线线划追踪以及高程值标记;
所述生成三维地形模型包括如下过程:
A08:生成高程地形数据文件;
A09:生成三维地形模型;
所述基于深度学习生成环境模型具体包括如下:
A10:建立深度学习自然环境模型数据库;
A11:建立卷积神经网络;
A12:建立自然环境识别训练模型;
A13:采集高分遥感环境影像,并对影响进行虑噪以及平滑等预处理得到预处理俯视图;
A14:采用模型库中的环境模型对预处理后的俯视图进行自动识别,自动识由卷积神经网络训练得到;
A15:根据识别的结果生成环境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大数据和AI的VR自然环境自动构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逐层剥皮细化算法具体包括如下过程:先找到一个位于线划影象边缘上的象元;以此象元为中心,按一定顺序检测其8个邻域的灰度值,确定本中心象元是否应置为0,并找到与本中心象元相邻的边缘象元以继续追踪剥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大数据和AI的VR自然环境自动构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逐层剥皮细化算法的限制条件为:不消去线段端点、不中断原来连通的点且不过多的浸蚀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大数据和AI的VR自然环境自动构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连接包括如下:遍历等高线图像获取断点,以断点为中心采用窗口算子寻求另一断点;清除另一断点后将两断点连接;
其中,所述另一断点的限制条件如下:两断点的另一邻域点不在同一方向;两断点位于任一等高线的同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大数据和AI的VR自然环境自动构成方法,其特征在于,A07具体包括如下过程:
B00:确定搜索线段的起点并作为当前点;
B01:以当前点为中心,按照西北、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8个方向搜索下一个未跟踪点;如果没有点,则退出;若有点,则记下它的坐标以及搜索方向,并确定下一点的搜索方向;
B02:按照B01确定的搜索方向,以新找到的点作为新的判别中心执行B01;
B03:将线段上的所有点追踪或追踪之另一端点结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大数据和AI的VR自然环境自动构成方法,其特征在于,A09具体包括如下:
C00:3DMAX软件中选择导入,然后在地形文件选择对蹑框中选择我们在上步骤中所生成的DED文件;
C01:在Import Terrain对话框中合理设置模型文件的控制参数;
C02:预览即将生成的地形,点击确定生成三维地形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成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成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7054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