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大数据和AI的VR自然环境自动构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70540.6 | 申请日: | 2019-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104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发明(设计)人: | 夏磊;尤海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成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17/05 | 分类号: | G06T17/05;G06T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巨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024 | 代理人: | 李岩秀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技术开***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数据 ai vr 自然环境 自动 构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大数据和AI的VR自然环境自动构成方法,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构建地形模型、生成三维地形模型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生成环境模型。本发明通过卫星遥感获取的地型数据,结合卫星实时获取的高清图像来快速生成自然环境的模型,并且在VR环境中将环境实时展现出来;省去手动建模的工作量,通过大数据和AI的智能生成环境模型,更加准确精细的还原真实环境,大大减少了人力和时间的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数据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基于大数据和AI的VR自然环境自动构成方法。
背景技术
地形模型构造技术可以还原地图中的地形、地势、山体、海拔高度,在地质研究,地理考察中有重要的应用。也是现在的地图导航软件的重点开发领域。同时在军事数字化作战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可以说是一项实用价值很高的技术。在这个领域中例如谷歌地球软件已经将地形生成的技术应用了起来。并且在一些美国本土的地方应用的简单的自然环境构成的技术。将一些自然和环境高楼建筑都建立了细致的模型。用户可以甚至可以在这个软件中遨游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埃及金字塔、法国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北京紫荆城、只需一台电脑就可以身临其境去感受。当然这种环境构成只限定于局部地区,因为这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建立模型,并且实地考察才可以做到的,除了运用在娱乐功上,没有其它的实用性价值。
自然环境构成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它是在地形构成技术上更进一步的技术,随着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对地观测获取地物信息也越来越多,卫星影像、航拍影像等获取的图像分辨率也越来越高。今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获得1m大小的地物,这也促使了我们可以在地形构造的基础上去达到更丰富的环境构造。
我们研究的基于大数据和AI的VR自然环境自动构成方法,在地形构成的基础上,解决了自然环境构成的难点;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实现了大范围自然环境构成,并且是智能化环境构成,不需要实地考察和手动建模就可以快速准确的生成地图模型和树林植被、山体、水域、街道建筑等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大数据和AI的VR自然环境自动构成方法,通过卫星遥感获取的地型数据,结合卫星实时获取的高清图像来快速生成自然环境的模型,并且在VR环境中将环境实时展现出来;省去手动建模的工作量,通过大数据和AI的智能生成环境模型,更加准确精细的还原真实环境,大大减少了人力和时间的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基于大数据和AI的VR自然环境自动构成方法,包括:构建地形模型、生成三维地形模型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生成环境模型;
所述构建地形模型包括如下过程:
A00:高程线地图处理:即通过图像矩阵F(x,y)表示观测图像;
A01:等高线图像获取和预处理:即对所述观测图像噪声以及无关信息剔除获取等高线图像F(x,y);
A02:对等高线图像F(x,y)二值化处理:确定二值化阈值,将等高线图像F(x,y)转变为只有前景色与背景色的图像;
A03:采用逐层剥皮细化算法对等高线图像F(x,y)等高线骨架化;
A04:深度值标记骨架点:对等高线图像F(x,y)中点遍历,通过比较当前点与近邻点的深度值判断是否为骨架点;
A05:按照等高线深度值标记由外向内进行剥除;
A06:对等高线断点连接:结合机器连接和人工连接的方式对等高线断点连接;
A07:对等高线线划追踪以及高程值标记;
所述生成三维地形模型包括如下过程:
A08:生成高程地形数据文件;
A09:生成三维地形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成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成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705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