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组装两个叠置的支撑件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82778.0 | 申请日: | 2019-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527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5 |
发明(设计)人: | 安东尼·欧勒斯;让·弗朗索瓦·阿尔巴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A.雷蒙德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3/08 | 分类号: | B60R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王瑞朋;胡彬 |
地址: | 法国格***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组装 两个 支撑 装置 | ||
1.一种组装装置(10),其用于将第一支撑件(100)和第二支撑件(200)一起组装在所述第一支撑件(100)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00)被至少局部叠置的构造中,所述组装装置(10)包括:
封闭体(20),其基本上沿着主轴线(X)延伸,并且构造成使得所述封闭体(20)能够在闭合开口(102)时通过将所述封闭体(20)的全部或一部分大致平行于所述主轴线(X)插入到开口(102)中而被紧固在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00)中的开口(102)中;
间隔件(30),其沿着所述主轴线(X)相对于所述封闭体(20)偏移,其旨在穿过所述第二支撑件(200)的厚度(201)并且包括支承元件,所述支承元件旨在沿着所述主轴线(X)在所述封闭体(20)的相对侧上抵靠所述第二支撑件(200)支承,以将所述第二支撑件(200)保持就位在所述第一支撑件(100)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00)沿着所述主轴线(X)至少在所述组装装置(10)处彼此上下设置的所述构造中;以及
连杆系统(40),其机械地联接所述封闭体(20)和所述间隔件(30),并且以在所述封闭体(20)和所述间隔件(30)之间沿着所述主轴线(X)提供可弹性变形和阻尼的机械联接的方式具有沿着主轴线(X)弹性地变形的能力,使得在能够在所述封闭体(20)和所述间隔件(30)处分别由所述第一支撑件(100)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00)施加到所述组装装置(10)的外力的作用下,所述封闭体(20)和所述间隔件(30)通过充当机械振动阻尼器而具有沿着所述主轴线(X)弹性地彼此更靠近的能力,
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系统(40)包括彼此不同的多个单独连杆(41),其中每个连杆(41)机械地联接所述封闭体(20)和所述间隔件(30),并且其中每个连杆(41)的全部或一部分至少沿着所述主轴线(X)能够弹性地变形,每个连杆(41)一方面通过下立柱(411)和上立柱(412)而另一方面通过连接分支(413)构成,其中,所述下立柱(411)和所述上立柱(412)分别机械地连接至所述封闭体(20)和所述间隔件(30)并且所述下立柱(411)和上立柱(412)中的每个在横向于所述主轴线(X)相对于彼此具有偏移(Ω)的同时大致平行于所述主轴线(X)延伸,所述连接分支(413)将所述下立柱(411)和所述上立柱(412)机械地联接在一起,并且相对于垂直于所述主轴线(X)的平面(P)倾斜从而形成非零角度(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装置(10),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连杆系统(40)的每个连杆(41),在所述连接分支(413)和垂直于所述主轴线(X)的平面(P)之间形成的角度(α)介于10°和25°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41)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并且所述连杆(41)围绕所述主轴线(X)分布,每个连杆(41)定位在所述间隔件(30)的垂直于所述主轴线(X)的平面(P)中观察的外周的给定区域中,并且定位在所述封闭体(20)的垂直于所述主轴线(X)的平面(P)中观察的外周的给定区域中。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组装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体(20)包括至少一个卡扣配合凸片(21),所述至少一个卡扣配合凸片(21)用于确保所述封闭体(20)和所述第一支撑件(100)之间的卡扣紧固,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卡扣配合凸片(21)包括保持凸耳(22),所述保持凸耳(22)用于以提供确保所述封闭体(20)和所述第一支撑件(100)之间的卡扣紧固的状态的方式自动接合在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00)中的开口(102)的轮廓上,所述保持凸耳(22)的这种接合是由所述封闭体(20)沿着大于或等于预定值的插入行程进入到所述开口(102)中的插入运动而自动产生的,低于所述预定值则不能够获得所述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A.雷蒙德公司,未经A.雷蒙德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8277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多还原剂注入和给料控制的汽车排气后处理系统
- 下一篇:燃料箱测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