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钢渣透水混凝土及其室内成型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93136.0 | 申请日: | 2019-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451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8 |
发明(设计)人: | 陈小兵;顾永明;孔德羽;周建光;姚建明;魏荣亮;魏琛宇;吴林;王俊天;宁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苏州交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B28C5/08;B28B1/087;B28B3/00;B28B11/24;B28B11/14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蒋昱 |
地址: | 21009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强 钢渣 透水 混凝土 及其 室内 成型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强钢渣透水混凝土材料,包括了如下质量比组分,水泥:钢渣:黄砂:减水剂:抗裂粉:水=(250~420):(1600~2000):(0~300):(3.2~10.8):(1.0~71.1):(100~150),该材料7天抗压强度>15MPa,7天抗折强度>2MPa;28天抗压强度>30MPa,28天抗折强度>4MPa。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钢渣透水混凝土室内成型工艺,模拟施工现场振动碾压成型,使室内试验结果更加贴合实际。利用钢渣骨料形成高强度的绿色环保路面材料,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建筑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强钢渣透水混凝土及其室内成型工艺。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内涝现象频发。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降雨年际变化大、年内季节分布不均,同时我国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带来了暴雨洪水频发、洪峰洪量加大等风险,导致每年夏季成为内涝多发时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城市化进程中水域面积的不断减少,硬质路面的不断增加,导致城市雨水管网排水压力增加,进而引发城市内涝。
透水性路面是海绵城市道路的主要形式。它不仅可以迅速吸收并排除路表水分,还可以部分吸收车辆行驶时的噪声,承受交通荷载,增加车辆轮胎与路表面的摩擦力,提高行车安全,有助于解决排水问题,建设可持续灌溉的城市绿色空间。
但是透水混凝土路面对集料的需求较大,而近年来因环保建设的需要,传统的石料开采受到限制,合格的集料越来越少,需要寻找新的集料代替传统的石料;另一方面,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渣的排放量逐年扩大,大量钢渣弃置堆积,淤塞河流、污染环境等现象日益加剧。因此,钢渣废料的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国内外的重要研究课题。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研究发现,钢渣处理过后可以作为再生环保骨料取代传统石料运用于道路工程中,其中钢渣透水混凝土便是近来发展的一种特殊透水路面材料,它不仅能保持透水混凝土的性能,并且能充分利用钢渣材料,形成一种新型再生环保透水路面。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钢渣透水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环保材料依旧没有摆脱透水混凝土强度低易开裂的毛病。即使许多专家学者通过在钢渣混凝土中加入粉煤灰、高岭土、聚酯纤维等材料想要提高混凝土强度以及抑制表面裂缝的产生,但最终效果甚微,能使钢渣透水混凝土28天强度>30MPa的配方较少能被研制出来。且现如今钢渣透水混凝土的现场成型工艺为振动碾压成型,而通常我们在室内成型混凝土试块时使用的方法为静压成型、振动成型、插捣成型等,与现场成型方法大相径庭,所以导致最终得出的数据无法较好得贴切实际。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强钢渣透水混凝土及其室内成型工艺,该透水混凝土具有高强特性,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表面裂纹较少且保持稳定;同时发明出能够很好贴合实际的振动碾压室内成型工艺,使得最终得到的强度数据更具有说服力,为达此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强钢渣透水混凝土,以质量份数计包括如下组份:
水泥 250~420份;
钢渣 1600~2000份;
黄砂 0~300份;
减水剂 3.2~10.8份;
抗裂粉 1.0~71.1份;
水 100~150份。
作为本发明混凝土进一步改进,所述高强钢渣透水混凝土7天抗压强度>15MPa,7天抗折强度>2MPa;所述高强钢渣透水混凝土28天抗压强度>30MPa,28天抗折强度>4M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苏州交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未经东南大学;苏州交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931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