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气泡帘技术的溢油处理抢险船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95022.X | 申请日: | 2019-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002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熊庭;张海涛;姜钦;麦楚霖;朱健豪;向宏;赵宁;吴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15/06 | 分类号: | E02B15/06;E02B15/10;B63B35/32;B63B35/03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王杰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气泡 技术 溢油 处理 抢险 | ||
本发明涉及基于气泡帘技术的溢油处理抢险船,包括隔污装置和管道铺设装置;隔污装置包括输气管道和绳索箱装置;输气管道上设有气孔,底部沿长度方向设置主线同轴电缆,并间隔设置过流分支器,过流分支器底部设电磁继电器;管道铺设装置包括滚筒装置、矫正器、铺设动力装置;输气管道的一端与空压机连接、另一端缠绕于滚筒装置上后依次绕过矫正器和铺设动力装置;第一传送带将绳索箱装置向输气管道运输,绳索箱装置在第一传送带与输气管道的交汇处与输气管道连接;第二传送带与铺设动力装置配合工作分别将连接后绳索箱装置与输气管道输送至水中。本发明将铺管船与溢油回收船合二为一,实现功能一体化,铺管,围油,收油工作均可以由一艘船实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体溢油污染应急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气泡帘技术的溢油处理抢险船。
背景技术
从2008年到2017年,轻便型以上级别油轮的运行事故频率从0.025增长到0.066,而根据多个地区的港口国检查的记录显示油轮缺陷情况严重,油轮航行过程中溢油事故发生风险较大,并且溢油事故的发生给自然环境、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目前国内外海上针对溢油污染扩散控制及处理多先采用拖轮布置固体悬浮式围油栏,再出动溢油处理船对溢油进行处理,此方法对于事故响应时间较长,且各工程设备功能单一,配合作业效率较低,且固体围油栏布置范围有限、围油效率也会因溢油和海水的腐蚀下降,难以实现快速有效处理紧急溢油事故,且事故处理过程中严重影响船只的正常航行,影响了多方面的利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气泡帘技术的溢油处理抢险船,它能够在溢油事故发生时迅速响应,达到事发地,快速铺设排气管道,利用气泡帘进行围油,控制溢油面积,防止溢油扩散同时对溢油进行回收处理。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气泡帘技术的溢油处理抢险船,包括隔污装置和管道铺设装置;
所述隔污装置包括输气管道和若干绳索箱装置;所述输气管道上设有气孔,输气管道底部沿长度方向设置主线同轴电缆,并在每个绳索箱装置的安装位置设置过流分支器,所述过流分支器底部设有电磁继电器;当所述溢油处理抢险船处于工作状态时,通过开启所述电磁继电器使所述绳索箱装置与所述输气管道相连,以调节输气管道距离水面的距离;当所述溢油处理抢险船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述绳索箱装置与所述输气管道分开收纳于船上;
所述管道铺设装置包括按照由船中到舷侧的方向依次布置于船上的滚筒装置、矫正器、铺设动力装置,所述滚筒装置用于缠绕所述输气管道,所述矫正器用于摆正所述输气管道的铺设角度,所述铺设动力装置采用挤压式摩擦传动的铺管方式铺放所述输气管道;
所述溢油处理抢险船还包括设置于船舱内的空压机以及设置于甲板上的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所述输气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空压机连接、另一端缠绕于所述滚筒装置上后依次绕过所述矫正器和铺设动力装置;所述第一传送带用于将所述绳索箱装置从储物舱向所述输气管道运输,绳索箱装置在第一传送带与输气管道的交汇处与所述输气管道实现连接;所述第二传送带与铺设动力装置配合工作分别用于将连接后绳索箱装置与输气管道输送至水中。
上述方案中,所述绳索箱装置包括密封的箱体以及设置于箱体内的分支同轴电缆、卷轴、电机、信号处理器,以及设置于箱体外表面的智能传感器;所述智能传感器顶部安装有用于与所述电磁继电器相连的铁片;所述分支同轴电缆的上端从箱体内穿出、下端缠绕在所述卷轴上并与所述信号处理器连接;所述卷轴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智能传感器、电机分别与所述信号处理器连接,所述信号处理器与船上的计算机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绳索箱装置还包括气泵和气囊,所述气泵设置于箱体内,并与所述计算机连接以接受计算机的控制信号;所述气囊设置于所述箱体外部的对称两侧,所述气泵用于向气囊内充气;隔污装置工作时气囊处于无气状态,回收箱体时,所述气泵将气体充入所述气囊,带动箱体上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950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小型水利闸门
- 下一篇:一种河流漂浮物打捞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