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航空发动机双放电管点火电路限流电阻的定值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96859.6 | 申请日: | 2019-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216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7 |
发明(设计)人: | 郝继红;梁杰;李成武;王晖;陈钢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C7/266 | 分类号: | F02C7/266;F02C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航信高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26 | 代理人: | 刘传准 |
地址: | 713100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航空发动机 放电 点火 电路 限流 电阻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一种航空发动机双放电管点火电路限流电阻的定值方法,包括:步骤S1、获取所述主储能模块中电容器C1的储能;步骤S2、确定所述辅助储能模块的储能W,并计算所述辅助储能模块电容器C2的电容值C;步骤S3、根据给定放电频率f换算出放电周期T,确定辅助储能模块的充电时间t;步骤S4、确定所述主储能模块与所述辅助储能模块之间的限流电阻的阻值。本申请通过计算分析,确定限流电阻的阻值,以满足对放电管V1的击穿电压和放电管V2的击穿电压的设计需求,保证了点火系统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航空发动机起动点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航空发动机双放电管点火电路限流电阻的定值方法。
背景技术
航空发动机起动点火系统由点火装置、点火电缆及点火电嘴组成。
航空发动机起动点火系统的工作原理:点火装置将发动机供电电源提供的低压电能变换为高压脉冲电能,通过点火电缆向点火电嘴传输,在点火电嘴放电端瞬间释放,产生高功率的放电火花,用于点燃发动机燃烧室内的燃油、空气混合气,进而起动发动机。
图1所示的双放电管高压放电电路是国内现有的航空发动机起动点火系统点火装置在用电路形式之一,电路结构仿照国外某航空发动机用点火电路采用了双放电管。
电路工作原理:由点火电源提供的直流电源经过二极管VD向主贮能电容器C1充电,与此同时以电容器C1为电源经过限流电阻R1、R2向辅助贮能电容器C2充电。电容器C1用来贮存点火电嘴DZ工作所需的能量(本电路的点火电嘴为高压沿面电嘴),电容器C2用来贮存变压器T升压所需的能量。放电管V1的作用是担任放电触发开关,放电管V2的作用是在放电管V1击穿放电前阻断电容器C1与后面电路的关联,所以选择放电管V1的击穿电压要低于放电管V2的击穿电压才能实现电路功能,否则出现电路不能形成火花放电或者放电不连续。
随着充电过程的进行,当电容器C2两端的电压达到放电管V1的击穿电压Uv1时,放电管V1击穿导通,于是在由电容器C2、放电管V1、变压器T的初级绕组N1以及限流电阻R2组成的辅助放电回路Ⅰ中,电容器C2经过放电管V1、限流电阻R2对变压器T的初级绕组N1放电,由于电磁感应作用,在变压器T的次级绕组N2感应出点火电嘴所需的高压Un2。
在由电容器C1、放电管V2、变压器T的次级绕组N2以及点火电嘴DZ组成的主放电回路Ⅱ中,电容器C1和变压器T的次级绕组N2提供高压电源,放电管V2为开关,点火电嘴DZ为负载。如图1所示,变压器T的初级绕组N2感应出的高压Un2与电容器C1上的电压Uc1是同极性的,主放电回路中的高压电源总电压就是这两电压之和,所以当这个总电压大于放电管V2和点火电嘴DZ的击穿电压之和时,主放电回路导通放电,部分电能在点火电嘴DZ的放电端释放形成放电火花。
由上述工作原理可知,放电管V1的击穿电压和放电管V2的击穿电压是不同的,差值如何设计是整个点火电路能否实现预期功能以及能否在寿命周期内可靠工作的重要环节。使用这种电路的现有点火装置产品在研发时是参照国外电路的参数用试验的方法来确定参数,也就是说这部分器件的参数是试出来的,而不是计算得出的,这不利于产品的精准设计和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随着国家航空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点火成功率,以拓宽点火包线范围,从而提高战术性能指标。因此,航空发动机对点火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精确稳定的工作性能就是其中之一。
影响发动机点火性能的因素有许多,如燃烧室进口气流参数、油气混合比、电嘴安装位置、放电火花能量、火花频率等,其中放电火花能量、火花频率属于点火系统中的影响发动机点火性能的关键因素。有研究表明,点火系统输出参数对发动机点火成功率影响较大,为了在不同的条件下保证发动机可靠点火起动,需要点火系统提供稳定的放电火花能量和稳定的放电火花频率输出,因此点火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形成火花放电或者放电不连续是不允许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968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环保的废旧电池回收设备
- 下一篇:一种程序卡顿的处理方法以及卡顿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