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感病毒小体包被的仿生纳米疫苗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97481.1 | 申请日: | 2019-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726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发明(设计)人: | 陈刚;周昕;李真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9/125 | 分类号: | A61K39/125;A61K9/14;A61K47/02;A61P31/1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王艳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感病毒 小体 包被 仿生 纳米 疫苗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流感病毒小体(VI)包被的仿生纳米疫苗及其制备方法,仿生纳米疫苗包括流感病毒小体、小粒径氟化颗粒及DNA疫苗,所述仿生纳米疫苗为核壳结构纳米体系,VI为含有流感病毒囊膜蛋白的脂质囊泡,纳米体系的内核为负载DNA疫苗的小粒径氟化颗粒,流感病毒小体包裹于内核表面。本发明的病毒小体具有流感病毒的受体结合活性、溶酶体膜融合活性及抗原活性;小粒径的氟化内核可递送DNA入核、促进蛋白表达。该纳米体系可以实现蛋白疫苗与DNA疫苗的共同装载及各个成分的位点特异性递送,最终获得协同效应以提高免疫效果。本发明属于药物制剂领域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可对流感病毒感染进行有效预防,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制剂领域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流感病毒小体包被的仿生纳米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季节性流感病毒传播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及经济发展。疫苗接种仍然是防控和应对流感病毒的主要手段,目前获批使用的流感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如裂解疫苗)与减毒活疫苗。但基于病毒株改造与灭活的流感疫苗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病原体的回复突变、过敏及自身免疫等不良反应。相比而言,DNA疫苗与蛋白疫苗具有安全性好、纯度高、特异性强等优势,但单纯的DNA与蛋白难以被抗原递呈细胞(APC)摄取,仅能诱导短期免疫或Th2细胞驱动的体液免疫,应用受到较大限制。为增强DNA与蛋白疫苗的免疫效果,来自生物学、医药学及材料学等领域的专家越来越关注纳米技术在疫苗领域的应用。
Ⅵ是来源于病毒增殖过程中的宿主细胞膜,包含病毒自身的糖蛋白。流感病毒小体表面的糖蛋白包括HA与NA,其中,HA在病毒感染过程中与宿主细胞的唾液酸受体结合,并介导病毒的内吞。研究显示,体外制备的Ⅵ是单层囊泡,呈球形,平均粒径小于200nm,与人工制备的脂质体相比,Ⅵ含有功能性糖蛋白HA与NA,但不包含病毒遗传物质。体外制备的Ⅵ保留了流感病毒的受体结合活性、溶酶体膜融合活性及抗原性。其中,受体结合活性有利于APC摄取纳米疫苗,溶酶体膜融合活性有利于纳米颗粒内核的溶酶体逃逸,抗原活性则可以直接作为疫苗应用。因此,Ⅵ是极具潜力的载体系统及疫苗材料。
DNA疫苗必须进入细胞核并进行转录、翻译才能诱导相应的免疫反应,但多种细胞屏障限制了外源DNA的细胞核递送,主要包括细胞膜屏障、内含体/溶酶体屏障以及核膜屏障。目前,已有多种技术手段用来促进DNA的跨膜转运,最常用的是将质粒DNA(pDNA)与阳离子脂质体形成复合物,然后该复合物与细胞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相互作用以促进复合物的非特异性内吞。对于内含体/溶酶体屏障而言,主要通过增加内含体/溶酶体渗透压使溶酶体胀破,以实现内含体/溶酶体逃逸。而长期以来,核膜屏障是困扰DNA入核进行转录表达的主要因素。目前常用的策略是利用核定位序列(NLS)肽修饰质粒,以提高进入细胞核的几率。然而,用NLS修饰的pDNA表达效率并不高,此外,阴离子DNA和阳离子NLS之间的电荷相互作用会将将NLS掩埋在DNA当中,而限制了NLS发挥作用。研究表明,细胞核核孔大小为20~70nm,小于50nm的颗粒可以进入细胞核。此外,氟化修饰能有效提高阳离子聚合物的转染效率及体内外稳定性,并能有效增加基因的细胞核分布,有利于促进pDNA的转录表达。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流感病毒小体包被的仿生纳米疫苗。
本发明还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流感病毒小体包被的仿生纳米疫苗的制备方法。
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流感病毒小体包被的仿生纳米疫苗,所述仿生纳米疫苗包括流感病毒小体(Ⅵ)、小粒径氟化颗粒及DNA疫苗。
其中,所述仿生纳米疫苗为核壳结构纳米体系,所述Ⅵ为含有流感病毒囊膜蛋白的脂质囊泡,所述纳米体系的内核为负载DNA疫苗的小粒径氟化颗粒,所述流感病毒小体包裹于内核表面。
其中,所述流感病毒小体来源于流感病毒,所述流感病毒包括但不限于H1N1、H3N2、H5N1、H7N9、H9N2等亚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974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