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结构钢线材、改善结构钢线材切削性能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99178.5 | 申请日: | 2019-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917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胡娟;李成良;黄德智;周楠;谢杰智;雷中钰;敖永明;农之江;刘金源;刘春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04;C22C38/06;C22C38/42;C22C33/04;C21D8/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严诚 |
地址: | 51210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钢 线材 改善 切削性能 方法 | ||
一种结构钢线材、改善结构钢线材切削性能的方法,属于钢铁冶炼领域。结构钢线材的组成如下:C:0.42~0.48%、Si:0.15~0.35%、Mn:0.6~0.9%、P:0.030%以下、S:0.012%~0.028%、Ni:0.003~0.2%、Cr:0.02~0.2%、Cu:0.02~0.3%、Ni+Cr≤0.35%;Mn/S控制在20~40;A类夹杂物级别为1.0~3.0级;Als:0.010%~0.035%,剩余部分由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组成。该结构钢线材具有好的切削性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钢铁冶炼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结构钢线材、改善结构钢线材切削性能的方法。
背景技术
结构钢线材在应用中通常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以便满足特定尺寸、形状的要求。然而,现有的结构钢线材的切削加工性能并不好,从而往往会导致在切削加工时造成伤刀具、效能低、增加加工成本等问题。针对结构钢线材的这些问题,现有技术中进行了一些尝试,试图解决上述困境。
例如,专利号为CN201810458364的发明专利为一种提高高硫易切削钢切削性的控制方法,该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获得较理想的纺锤状的硫化物,从而提高易切削钢切削性能的途径,其中S:0.25%~0.50%,Mn/S≥4.0,以便能形成足够的MnS。该发明能大幅提升盘条切削性能,主要用于对切削性能要求较高的产品。但是,在该专利中披露的高硫易切削钢生产难度高,且不适于应用在以机械性能为主、切削性能为辅的结构钢盘条。
专利号为CN201710122704的发明专利为一种石墨化易切削钢高速线材的制备方法,该发明公开了一种石墨化退火的制备方法,主要采用620℃~Ac1的等温处理,等温时间3~6小时,退火后组织主要由石墨和铁素体晶粒组成,石墨呈近球形,分布均匀,平均直径约为5μm,铁素体晶粒平均直径约为20μm,该组织特点使该钢具有良好的切削性能。然而,该工艺不仅需要热处理设备,而且生产周期长,不适于工业化大生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改善结构钢线材切削性能的方法,其能够改善结构钢线材的切削性能且机械性能良好。
本申请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在第一方面,本申请示例提供了一种结构钢线材,且该结构钢线材的A类夹杂物级别为1.0~3.0级。
结构钢线材的化学组分构成如下,C:0.42~0.48%、Si:0.15~0.35%、Mn:0.6~0.9%、P:0.030%以下、S:0.012%~0.028%、Ni:0.003~0.2%、Cr:0.02~0.2%、Cu:0.02~0.3%、Ni+Cr≤0.35%;Mn/S的值为20~40,Als:
0.010%~0.035%,剩余部分由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组成。
在第二方面,本申请示例提供了一种改善结构钢线材切削性能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根据线材的目标直径控制对钢坯的轧制温度以获得A类夹杂物级别为1.0级至3.0级的结构钢线材。
钢坯的化学组分构成如下:C:0.42~0.48%、Si:0.15~0.35%、Mn:0.6~0.9%、P:0.030%以下、S:0.012%~0.028%、Ni:0.003~0.2%、Cr:0.02~0.2%、Cu:0.02~0.3%、Ni+Cr≤0.35%;Mn/S的值为20~40,Als:0.010%~0.035%,剩余部分由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组成。
对钢坯进行轧制的轧制制度如下:
线材直径大于等于5.5mm且小于等于10mm时,开轧温度950℃至1100℃,终轧温度780℃至840℃。线材直径大于10mm且小于等于15mm时,开轧温度950℃至1100℃,终轧温度800℃至860℃。线材直径大于15mm且小于等于20mm时,开轧温度950℃至1100℃,终轧温度820℃至880℃。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9917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