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血红蛋白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01100.2 | 申请日: | 2019-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429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3 |
发明(设计)人: | 徐德红;徐琳;黄红萍;田根根;殷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光谷新药孵化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K14/805 | 分类号: | C07K14/805;C07K1/34 |
代理公司: | 31253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琼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开发区高新大道***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血红蛋白 制备 血红蛋白 人血 过期 生物工程技术领域 分离和纯化 工作负担 工作效率 回收利用 医疗机构 制备工艺 高纯度 基质 去除 血浆 丢弃 血液 释放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血红蛋白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血液的选取:首先从医院或医疗机构收取过期人血,S2、血浆的去除,S3、血红蛋白的释放,S4、基质的除去,S5、血红蛋白的纯化,本发明涉及生物工程技术领域。该人血红蛋白的制备方法,可实现既快速又高效的制备出高纯度人血红蛋白,同时很好的实现了将过期的人血进行回收利用,来提取人血红蛋白,避免了过期人血的直接丢弃造成资源的浪费,大大简化了制备工艺,且提升了制备人血红蛋白的纯度,无需花费工作人员大量的工作时间进行分离和纯化,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大大方便了人们人血红蛋白的制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人血红蛋白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血红蛋白是血红细胞中的最主要蛋白成分,同时也是血液的主要蛋白成分,在红细胞中还含有微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0D)、碳酸酐酶、糖酵解酶系等,在血浆部分则含有200多种功能不同的蛋白组分,有的属多酶系统如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激肽原系统等,有的属免疫球蛋白类、蛋白酶抑制物、转输蛋白类、类脂蛋白类等。
随着普通输血性用量的增加和安全血源(高质量、无病毒污染)供应的紧张,人血代用品的研究与开发便显得更为迫切,因此,进行以动物血为原料生产血红蛋白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血红蛋白的研究则具有显著的前瞻性,牛血红蛋白具有与人血红蛋白相近的空间结构,免疫源性小,可供利用的血源供应较为丰富,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尽管可以利用大肠杆菌或酵母来表达修饰的人血红蛋白分子,但是对于血红蛋白的分离和纯化上的困难则可能是限制该途径的关键所在,毕竟从微生物中制备血红蛋白要比从红细胞中制备血红蛋白的方法复杂得多。
血红蛋白制备过程中的问题在血红蛋自的提取和纯化过程中几乎失去了全部的2,3-DPG,即2,3-二磷酸甘油酸,一种血红蛋白的别构效应物,在血红蛋白的分子中,两个β亚基中间有一分子的2,3-DPG,它以分子中的三个负电荷集团与血红蛋白的β亚基中的三个正电荷集团形成6个盐桥,从面调节了血红蛋白对氯的亲和力,使得血红蛋白对氧亲和力提高,P即半饱和分压,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使得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达到50%时所需的氧分压降至10Tor,较全血(P=26Tor)降低很多,所结合的氧很难释放出来,同时由于无膜的包被,血红蛋白四聚体易裂解为二聚体,很快从肾脏排出,造成肾中毒,血红蛋白在动物体的半保留时间仅为2-4h。
目前的血红蛋白制备大多直接采用动物细胞进行微生物来表达修饰的人血红蛋白分子进行人血红蛋白的制备,然而,这样的制备方法步骤繁琐,且制备的人血红蛋白纯度较低,需要花费工作人员大量的工作时间进行分离和纯化,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不能实现既快速又高效的制备出高纯度人血红蛋白,同时不能实现将过期的人血进行回收利用,来提取人血红蛋白,无法避免过期人血的直接丢弃造成资源的浪费,从而给人们人血红蛋白的制备带来极大的不便。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血红蛋白的制备方法,解决了现有的制备方法步骤繁琐,且制备的人血红蛋白纯度较低,需要花费工作人员大量的工作时间进行分离和纯化,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不能实现既快速又高效的制备出高纯度人血红蛋白,同时不能实现将过期的人血进行回收利用,来提取人血红蛋白,无法避免过期人血的直接丢弃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人血红蛋白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血液的选取:首先从医院或医疗机构收取过期人血,然后通过称量设备量取所需体积的过期人血,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光谷新药孵化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光谷新药孵化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011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