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提高水泥混凝土抗侵蚀性的高活性复合混合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13432.2 | 申请日: | 2019-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273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发明(设计)人: | 王彬;隋同波;韩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18/02 | 分类号: | C04B18/02 |
代理公司: | 12101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超 |
地址: | 21110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灰石 混合材料 煅烧粘土 混凝土 低品位石灰石 建筑材料领域 抗硫酸盐侵蚀 抗氯离子渗透 复合 减水剂制备 水泥混凝土 质量百分比 水泥 抗侵蚀性 高活性 减水剂 重量份 掺量 保证 | ||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提高水泥混凝土抗侵蚀性的高活性复合混合材料,所述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50‑80份煅烧粘土,19‑49.9份石灰石,0.1‑1份减水剂,所述石灰石中CaO的质量百分比小于48%。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煅烧粘土、低品位石灰石和减水剂制备的复合混合材料,其具有较高的活性,大掺量使用时可保证水泥和混凝土强度不降低,同时可以显著提高水泥和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和抗氯离子渗透的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提高水泥混凝土抗侵蚀性的高活性复合混合材料。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和缺陷:
混合材料是指以活性氧化硅、氧化铝和其他有效矿物为主要成分,在水泥生产中替代熟料,或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替代水泥,具有火山灰活性或潜在水硬性,且能够改善水泥和混凝土性能的粉体材料。在水泥和混凝土中大掺量使用混合材料除了可以降低成本以外,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水泥和混凝土的工作性和耐久性,日益受到生产企业的重视。
目前我国水泥和混凝土工业主要采用的混合材料还是传统的磨细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料,大量研究表明,矿渣和粉煤灰均可以增强水泥和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水泥石硬化体抵抗外界侵蚀离子渗透的能力,然而这种密实度的改善作用需要建立在较高掺量的基础上,也不可避免会带来其他不利的影响:1)矿渣由于含有较高的铝相,水化后生成更多的AFm(单硫型水化铝酸钙),在硫酸盐侵蚀环境下更容易生成二次钙矾石(AFt,三硫型水化铝酸钙),发生钙矾石结晶膨胀,使其抗硫酸盐侵蚀性能降低;2)大掺量使用粉煤灰容易造成水泥石中连通孔增多,使得侵蚀离子在水泥石中更容易迁移扩散,造成水泥和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降低;3)我国水泥工业经过十余年的飞速发展以及商品混凝土的集约化发展,大量的优质混合材料已经基本消耗殆尽,剩余的矿渣和粉煤灰等工业废料或活性不高,难以保证强度,或价格高,运距远,难以广泛使用。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难度和意义:
因此,基于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以煅烧粘土、低品位石灰石和减水剂制备的复合混合材料,其具有较高的活性,大掺量使用时可保证水泥和混凝土强度不降低,同时可以显著提高水泥和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和抗氯离子渗透的能力的用于提高水泥混凝土抗侵蚀性能的高活性复合混合材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了一种以煅烧粘土、低品位石灰石和减水剂制备的复合混合材料,其具有较高的活性,大掺量使用时可保证水泥和混凝土强度不降低,同时可以显著提高水泥和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和抗氯离子渗透的能力的用于提高水泥混凝土抗侵蚀性能的高活性复合混合材料。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提高水泥混凝土抗侵蚀性能的高活性复合混合材料,所述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50-80份煅烧粘土,19-49.9份石灰石,0.1-1份减水剂,所述石灰石中CaO的质量百分比小于48%。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从水泥和混凝土抗侵蚀破坏机理出发,多方面优化改善抗侵蚀性能的复合混合材料,能够显著提高水泥和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和氯离子渗透性能,同时具有很好的水化反应活性,且其制备方法具有生产工艺简单,适于工业化生产的特点。
其具有较高的活性,大掺量使用时可保证水泥和混凝土强度不降低,同时可以显著提高水泥和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和抗氯离子渗透的能力。
本发明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134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