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复合物纳米微脂囊的应用及其备制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17386.3 | 申请日: | 2019-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173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周文亚;李占和;谢党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瑞思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8/18 | 分类号: | A61K38/18;A61K9/127;A61K9/19;A61K31/01;A61K36/55;A61K36/81;A61K47/24;A61P2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60 上海市普***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神经 干细胞 活性 因子 复合物 纳米 微脂囊 应用 及其 | ||
1.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复合物纳米微脂囊,其特征在于,利用逆相蒸发-冷冻干燥法制备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复合物柔性纳米微脂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的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含量,电镜观察其形态,并考察其包封率或载药量、变形性及稳定性;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复合物纳米微脂囊为多室脂质体。所述的微脂囊其平均粒径为(80.66±3.86)nm,Zeta电位为(61.22±7.62)mV,包覆率可以为78.2~90.0%,载药量可以为20.0~25.0%。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复合物纳米微脂囊柔性纳米脂质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含量测定方法简单、可靠,稳定性和变形性高,可能成为透过血脑屏障转运的有效载体。所述的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复合物由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番茄红素树脂复合而成:
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10μg/L 10~30份、570mg/L番茄红素树脂的亚麻籽番茄油5~1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复合物纳米微脂囊,其特征在于,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复合物由以下质量份的物质复合而成:
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35份、番茄红素树脂15份。
3.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复合物纳米微脂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脂囊的包覆率为80.0~90.0%,载药量为20.0~25.0%。
4.权利要求3所述的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复合物纳米微脂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包括以下步骤:
(1)用公开的方法获取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小分子干细胞活性物质成为干细胞活性转移因子。大分子干细胞活性物质为大分子干细胞活性因子。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收获神经干细胞培养液:用相应的培养基和因子培养细胞生长到一定阶段,取上清液;可多次传代收获。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获取后:
①透析提取小分子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将干细胞裂解物适当处理后,装入透析袋或玻璃透析装置内,在一定温度下透析,12-30h收取透析液。
②中空纤维柱分离提取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将神经干细胞裂解物,经处理后,用分子截留孔径(如0.2KD、5KD、10KD、15KD等)的中空纤维柱分离截取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按分子量不同区分转移因子和活性因子。
③离子交换器和层析提取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
(2)鉴定①蛋白质浓度鉴定;②核糖和多核苷酸的浓度鉴定;③蛋白质和核酸类物质鉴定;④神经干细胞活性物质生物活性鉴定。
(3)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含量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配制质量浓度为15,30,50,100,200,300,400,500ng/mL的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系列溶液,以0.2%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X-100)破坏脂质膜的空白柔性纳米微脂囊做空白对照,按照ELISA检测试剂盒说明书的方法和步骤检测样品,以样品中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的质量浓度(X)为横坐标、检测的OD值(Y)为纵坐标,采用四参数回归方法进行运算,得回归方程Y=(A-D)/[1+(X/C)^B]+D,以检测样品中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的含量。
(4)亚麻籽油提取番茄红素树脂:22%番茄固体物按1:1用微波萃取法制成570mg/L番茄红素的亚麻籽番茄油;
(5)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复合物纳米微脂囊(逆相蒸发-冷冻干燥法)制备:精密称取大豆磷脂、胆固醇和维生素E,置梨形瓶中,加入适量氯仿(含1%无水乙醇),于4℃水浴中溶解脂质。取甘露醇、胆酸钠和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溶解于4℃磷酸盐缓冲液(PBS)(pH=7.4)溶液中。脂质溶解后,将PBS溶液倒入脂质溶液中,在水浴式超声仪中(低于10℃)超声10min(超声10s,停5s),形成均匀乳液。室温下放置30min。将溶液于旋转蒸发仪上减压蒸发(负压0.07MPa,转速500r/min),形成水相脂质体混悬液后,继续蒸发15min,以彻底去除有机溶剂。再在水浴式超声仪中(低于10℃)超声10min(超声10s,停5s)。将脂质体混悬液转移高压均质挤出机中,高压均质3次,再通过0.1μm微孔滤膜挤出10次后,-40℃预冻24h后,于冷冻干燥机中制备成冻干粉末。
(6)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复合物纳米微脂囊分离采用由Fry等提出的交联葡聚糖-50(Sephadex G-50)微柱离心法分离柔性纳米微脂囊和游离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将Sephadex G-50用适量PBS溶液浸泡24h后装柱,以3000r/min离心3min以去除其中多余的PBS,先用不含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复合物的空白柔性纳米微脂囊0.25mL过柱,然后向柱中加入0.25mL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复合物柔性纳米微脂囊混悬液,离心,收集离心液,微脂囊就和仍然滞留于柱中的游离药物分离。
(7)观察其形态;柔性纳米微脂囊径1.0%磷钨酸负染,将柔性纳米微脂囊用PBS缓冲液稀释10倍,在室温下用粒径和电位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和电位;包封率(EE)采用以下公式计算:EE(%)=柔性纳米脂质体EGF含量/柔性纳米脂质体混悬液中EGF总含量×100%;载药量:取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复合物冻干微脂囊1mg置5mL容量瓶中,加入0.2mL10%TritonX-100,加PBS至刻度,测定总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复合物量;冻干微脂囊载药量=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复合物的量/1mg×100%。本方法所制备的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复合物柔性纳米微脂囊应为多室脂质体。其平均粒径应为(80.66±3.86)nm,Zeta电位为(61.22±7.62)mV,平均包封率为(37.86±4.77)%;平均载药量为(6.58±1.27)%。变形性测定:取1mL一次性注射器,分别加入1mL蒸馏水、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复合物柔性纳米微脂囊及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复合物普通脂质体,分别外加0.1,0.2,0.3,0.4和0.5MPa压力,计算样品完全通过100nm一次性微孔滤膜的时间,计算样品通过时间与蒸馏水通过时间之比,以测定柔性纳米微脂囊的变形性,相比,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复合物柔性纳米微脂囊应具有极显著的变形性。
(8)变形性测定:取1mL一次性注射器,分别加入1mL蒸馏水、神经干
(9)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复合物柔性纳米微脂囊及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复合物普通脂质体,分别外加0.1,0.2,0.3,0.4和0.5MPa压力,计算样品完全通过100nm一次性微孔滤膜的时间,计算样品通过时间与蒸馏水通过时间之比,以测定柔性纳米微脂囊的变形性,相比,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复合物柔性纳米微脂囊应具有极显著的变形性。
(10)稳定性鉴定:取3批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微脂囊复合物混悬液、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复合物冻干粉及神经干细胞活性因子复合物微脂囊冻干粉,分别置室温25℃、4℃条件下,于0,3m测定其包封率、载药量、pH、粒径和Zeta电位,并观察外观,以确定其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瑞思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瑞思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17386.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