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余度开锁作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18513.1 | 申请日: | 2019-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252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发明(设计)人: | 金军;马颖;田晓波;陈永卿;樊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5/14 | 分类号: | F15B15/14;F15B15/20;F15B13/10;F15B20/00;B64C25/22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马强;张鲜 |
地址: | 4102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余度 开锁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余度开锁作动装置,包括缸筒、浮动活塞、活塞杆和弹簧,缸筒内腔分为气、液腔;浮动活塞可在气腔内轴向密封滑动,活塞杆包括活塞部、第一、二段,第一段部分伸入气腔中并可与浮动活塞抵接,活塞部可在液腔内轴向密封滑动,第二段从液腔中部分伸出,弹簧位于液腔中并穿设于第二段上,气、液腔的连接处与第一段之间设密封元件;活塞部将液腔分为有效横截面积相等的回、进油腔,缸筒上设与回油腔连通的第一油嘴、与进油腔连通的第二油嘴、与气腔连通的进气嘴,弹簧压缩后可推动活塞杆滑动并推动浮动活塞封闭进气嘴。本发明可解决开锁作动筒在开锁时存在的单点故障失效和在高回油压力下发生非指令性误动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飞机起落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余度开锁作动装置,可应用于各类具有高可靠性要求的飞机起落架上、下位开锁作动装置,同时适用于其它具有类似功能的结构件。
背景技术
为满足飞机起落架放下的可靠性,起落架上位锁开锁机构一般为双余度设计。双余度开锁机构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为液压正常开锁、电动机构应急开锁(EMA);第二种为液压正常开锁、气压应急开锁。对于第一种开锁形式,因需要布局电机、减速器等装置,空间占用较大、系统复杂、结构重量较重。第二种开锁方式为最常用的开锁方式。该开锁方式是通过设计一个双余度开锁作动筒来实现液压正常开锁和气压应急开锁。本发明针对的是第二种开锁方式,此类作动筒一般在液压腔与气压腔之间设置一个浮动活塞,使液腔与气腔隔离,实现液压与气压独立驱动。但这种结构如果液压腔与气压腔之间的浮动活塞上的密封失效,正常液压开锁和气压应急开锁会同时失效,即存在单点故障失效的可能。另外,由于飞机液压系统中的液压元件众多,工作时序复杂,会造成系统回油压力较高,目前常规的开锁作动筒存在着非指令误动开锁和回位困难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余度开锁作动装置,以解决开锁作动筒在开锁时存在的单点故障失效和在高回油压力下发生非指令性误动的问题,提高起落架开锁的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余度开锁作动装置,包括缸筒、浮动活塞、活塞杆和弹簧,所述缸筒的内腔沿缸筒轴向方向分为气腔和液腔;
所述浮动活塞位于气腔中并可轴向地在气腔内密封滑动,所述活塞杆的活塞部将活塞杆分为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部分伸入气腔中并可与浮动活塞抵接,所述活塞部可轴向地在液腔内密封滑动,所述第二段从液腔中部分伸出,所述弹簧位于液腔中并穿设于第二段上,所述气腔和液腔的连接处与第一段之间设有密封元件;所述活塞部将液腔分为回油腔和进油腔,所述回油腔和进油腔的有效横截面积相等,所述缸筒上设有与回油腔连通的第一油嘴,以及与进油腔连通的第二油嘴;
所述缸筒上设有与气腔连通的进气嘴,所述活塞杆背向浮动活塞滑动过程中可压缩所述弹簧;所述弹簧压缩后可推动活塞杆朝向浮动活塞滑动并推动浮动活塞封闭所述进气嘴。
由此,当开锁作动筒正常动作时,通过油口向进油腔加液压油使活塞杆伸出;当液压驱动失效时,通过进气嘴向气腔加气压,推动浮动活塞与活塞杆抵接,再推动活塞杆伸出,实现气压应急开锁。缸筒与第一段之间、浮动活塞与缸筒之间,以及活塞部与缸筒之间均单独密封,因此,任一密封处失效时都不会导致开锁作动筒的功能失效,避免了单点故障失效的可能。完成开锁动作后,开锁作动筒泄压,回油腔和进油腔两腔的油口同时接回油,这时不管系统回油压力多高,由于两腔的有效面积相等,液压力相互抵消,作动筒不会由于高回油压力发生非指令性误动,复位弹簧只需克服摩擦力就能将活塞杆收回,使作动筒复位,避免了高回油压力对作动筒复位的影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缸筒的侧壁上还开设有与气腔连通的检修口。当需要检测正常液压腔的及应急气腔密封圈的内泄漏情况时,通过检修口,按照程序进行检查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185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