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19844.7 | 申请日: | 2019-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491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张福双;王亚超;张爱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8/26 | 分类号: | B60L58/26;B60L58/27;B60K1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林波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管理 系统 | ||
本发明属于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三通水阀二、电池散热器和三通水阀一连通开启电池散热模式;并联的前暖风和所述后暖风、水冷冷凝器、高压加热器、三通水阀三以及膨胀水箱一连通开启热补偿模式;电池、三通水阀三、前暖风、水冷冷凝器、高压加热器和三通水阀二连通开启电池加热模式。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三通水阀一、三通水阀二和三通水阀三的选择性的开启和关闭控制电池散热模式、热补偿模式和电池加热模式,实现快速切换不同模式,同时在电池温度不高时利用电池散热器为电池散热,比直接利用中间换热器进行散热更节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冷却及加热模式比较单一,工作模式较少,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会导致电能损耗过大,且控制智能化较弱。
现有技术中的汽车热管理系统包含电机冷却模式、电池冷却模式、电池加热模式、暖风加热模式,其中电池加热模式采用中间换热器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电池加热与暖风加热。但是在当今电池容量不高的情况下,给电池加热的时候,存在换热损失的问题,导致加热时间会延长,而在暖风使用高压加热器加热时,同时没有热泵辅助,这样能耗相对要大一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以解决加热时间长、能耗较高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散热器、电池、高压加热器、水冷冷凝器、前暖风、后暖风、膨胀水箱一、三通水阀一、三通水阀二、三通水阀三,其中:
所述电池、所述三通水阀二、所述电池散热器和所述三通水阀一连通开启电池散热模式;
并联的所述前暖风和所述后暖风与所述水冷冷凝器、所述高压加热器、所述三通水阀三以及所述膨胀水箱一连通开启热补偿模式;
所述电池、所述三通水阀三、所述前暖风、所述水冷冷凝器、所述高压加热器和三通水阀二连通开启电池加热模式。
通过三通水阀一、三通水阀二和三通水阀三的选择性的开启和关闭控制电池散热模式、热补偿模式和电池加热模式,实现快速切换不同模式,同时在电池温度不高时利用电池散热器为电池散热,比直接利用中间换热器进行散热更节能。
作为优选,所述汽车热管理系统还包括中间换热器总成,所述中间换热器总成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三通水阀一和三通水阀二,所述电池、所述三通水阀一、所述中间换热器总成和所述三通水阀二连通形成电池加强散热线路。
当电池的温度过高时,从利用电池散热器散热切换至中间换热器总成进行散热,散热效果更好,电池散热线路的散热模式和电池加强散热线路的加强散热模式及时切换使节能与散热效率达到平衡。
作为优选,所述三通水阀一的A接头分别连通至所述电池和所述三通水阀三的C接头,所述三通水阀一的B接头连通至所述中间换热器总成,所述三通水阀一的C接头连通至所述电池散热器,所述三通水阀二的A接头连通至所述高压加热器,所述三通水阀二的B接头连通至所述电池,所述三通水阀二的C接头分别连通至所述电池散热器和所述中间换热器总成,所述三通水阀三的A接头连通至并联的前暖风和后暖风,所述三通水阀三的B接头连通至所述高压加热器。
三通水阀一、三通水阀二和三通水阀三各自的连接方式实现上述三种热管理模式快速切换。
作为优选,所述汽车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电动水泵一和电动水泵二,所述电动水泵一设置在所述电池和所述三通水阀二之间,所述电动水泵二设置在所述三通水阀三与并联的所述前暖风和所述后暖风之间。
电动水泵一为电池散热线路和电池加热模式提供动力,电动水泵二为电池加热模式提供动力。
作为优选,所述后暖风和所述电动水泵二之间设有两通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198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