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楸叶泡桐优树的组培快繁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42171.7 | 申请日: | 2019-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346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乔杰;王保平;冯延芝;赵阳;张悦;周海江;段伟;杨超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A01G2/30 |
代理公司: | 郑州红元帅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7 | 代理人: | 杨妙琴 |
地址: | 450008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泡桐 组培快繁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楸叶泡桐优树的组培快繁方法,于生长季节采集楸叶泡桐嫁接苗的幼嫩枝条消毒后进行组织培养,包括以下步骤:1)材料的嫁接复壮;2)外植体选择;3)外植体的处理;4)初代培养;5)继代培养;6)生根培养;7)炼苗移栽。本发明有效地解决了楸叶泡桐愈伤组织难以分化、繁殖材料不易获得的关键问题,首次通过组织培养技术成功地实现楸叶泡桐优树材料的快速无性繁殖,为后期楸叶泡桐资源的保存和优良无性系的选育所需大量苗木的快速繁育提供了技术保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楸叶泡桐优树的组培快繁方法,适用于愈伤组织难以分化、繁殖材料不易获得的楸叶泡桐优树的快速繁殖,可提高楸叶泡桐的无性繁殖能力。
背景技术
泡桐是我国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建筑、家具、装饰材、人造板、乐器等商品材市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拥有11个种、2个变种以及种间、种内等众多变异类型。其中楸叶泡桐的木材密度大、材色优良、花纹美观、自然接干能力较强且冠幅较窄,是培育装饰材的首选桐种。楸叶泡桐自然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北的浅山丘陵和平原地区,适生范围较广,耐旱耐寒耐瘠薄能力较强,但由于其生长速度相对中庸,优良材性在桐木加工利用中未得到足够认识和利用,前些年对其遗传改良、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未给予充分重视,严重影响了楸叶泡桐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泡桐的繁殖主要采用埋根繁殖的方法。然而,现存楸叶泡桐资源数量少、分布零散、均为大树,根衰老退化较严重;且受生长环境条件的限制,多数采集根段困难且萌芽率低,很难进行埋根繁殖。采用常规的扦插方法,愈伤组织分化难,亦不易生根成活。采用常规嫁接方法,虽然可以获得异地繁殖材料,但是不能获得自身根系,苗木大量繁育和无性系测定无法正常进行。因此,通过采集优良单株材料进行组织培养,获得大量具有较强无性繁殖能力的种根,是建立楸叶泡桐优质种苗高效繁殖体系和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楸叶泡桐优良种质资源日趋减少,根衰老退化严重且根段采集困难,扦插繁殖愈伤组织难以分化的突出问题,提供一种楸叶泡桐优树的组培快繁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楸叶泡桐优树的组培快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材料的嫁接复壮:在落叶期春季发芽前,采集楸叶泡桐的一年生枝条,于3月~4月进行嫁接;
2)外植体选择:于生长季节采集步骤1)获得的楸叶泡桐优树嫁接苗的幼嫩枝条作为外植体;
3)外植体的处理:在叶柄靠近枝条近基部,去除外植体的叶片和叶柄,将其剪成带3~4对腋芽的小段,之后用洗洁精水浸泡、清洗,再用自来水不间断冲洗干净;紫外灭菌30 min后,用75%的酒精浸泡8 s~10 s,无菌水冲洗3~5遍;再用0.1%的氯化汞液浸泡5 min~8min,再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后备用;
4)初代培养:无菌条件下,将步骤3)处理好的外植体切成带一对腋芽的茎段,上下切口距叶腋处0.3 cm~0.5 cm,将其接种到初代培养基中,在室温25 ℃~28 ℃,光强2000 lux~4000 lux、每日光照12小时的条件下培养20 d~30 d;
5)继代培养:将初代培养诱导生长伸长的芽切下后接种到继代培养基中进行继代增殖培养20 d~30 d,培养条件同初代培养,根据苗木繁殖的数量需要,第一次继代数量不足时,可进行第二或三次增殖培养;
6)生根培养:切取生长健壮、长1.5 cm~2 cm的单个芽苗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10 d~15 d,培养条件同初代培养;
7)炼苗移栽:待组培苗根长到1.5 cm~2.5 cm时进行炼苗;炼苗3 d~5 d后移栽培养,其后壮苗后移栽到大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未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421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