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调控水稻硝酸还原酶活性的NIA1磷酸化位点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54714.7 | 申请日: | 2019-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471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4 |
发明(设计)人: | 吴自明;韩瑞才;徐志荣;李祖军;何汛锋;曾勇军;曾研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9/06 | 分类号: | C12N9/06;C12N15/82;A01H5/00;A01H6/46 |
代理公司: | 36115 南昌新天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施秀瑾 |
地址: | 330045 江西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磷酸化位点 定向突变 氮素 株系 水稻 硝酸还原酶活性 重组表达载体 氨基酸序列 丝氨酸残基 表达载体 抗性评价 目标植物 目的基因 耐受能力 阳性植物 氮饥饿 逆特性 转基因 低氮 高氮 高抗 构建 基因 调控 检验 转化 | ||
用于调控水稻硝酸还原酶活性的NIA1磷酸化位点,其是位于NIA1氨基酸序列532位的丝氨酸残基;本专利在NIA1磷酸化位点构建定向突变的目的基因表达载体,再将含该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转化目标植物,最后经PCR和RT‑PCR验证后进行水稻的氮素利用效率和抗性评价,最终获得具有高氮素利用效率和高抗逆特性的转基因阳性植物,经检验,NIA1磷酸化位点定向突变株系在低温和低氮情况下长势优于OsNia1过表达株系,其NR活性和氮素利用效率也高于OsNia1过表达株系,NIA1磷酸化位点的定向突变能够能够提高水稻的氮素利用效率,增强水稻对低温和氮饥饿的耐受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调控水稻硝酸还原酶活性的NIA1磷酸化位点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约占粮食总产的40%。氮素对水稻的影响仅次于水,是构成水稻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1]。在合理范围内,氮素施用量与作物产量呈正相关,而过量施用氮肥不仅会阻碍作物产量的提高,同时氮肥流失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2,3]。目前我国水稻保持高产的直接原因是大量施入氮肥。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占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的22%,而氮肥施用量占全球水稻氮肥施用量的37%,但稻田氮肥吸收利用率仅为30~35%,存在严重的氮肥资源浪费[4,5]。因此,在降低氮素施用同时稳定产量的基础上,提高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就成为关键因素。
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是高等植物氮素同化的限速酶,可直接调节硝酸盐的还原。磷酸化是真核生物NR化学修饰的主要形式,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为真核生物的氮代谢提供了调节机制。利用遗传转化研究烟草的NR活性调控,将Nia基因编码区融合组成性表达启动子,能够解除NR转录水平上的控制;通过定向突变磷酸化位点Ser521残基为天冬氨酸残基(Asp,D),可解除NR丝氨酸残基磷酸化/去磷酸化翻译后修饰[6];解除转录水平控制对氮代谢没有太大的影响,而翻译后修饰的解除对氮代谢水平有深刻的影响,表现在野生型NR由光向暗迅速失活,而磷酸化位点定向突变的NR(S521D)呈现组成型活性[7]。目前,水稻硝酸还原酶NIA1活性的磷酸化调控及其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未见报道。
上述涉及的参考文献如下:
[1]Vlek P,Byrnes B H.The efficiency and loss of fertilizer N inlowland rice[J].Fertilizer Research,1986(9):131-147;
[2]李世娟,李建民.氮肥损失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保护,2001,5(20):377-379;
[3]Wang D J,Liu Q,Lin J H,et al.Optimum nitrogen use and reducednitrogen loss for production of rice and wheat in the yangtse delta region[J].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2004,26(2):221-227;
[4]彭少兵,黄见良,钟旭华,等.提高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策略[J].中国农业科学,2002(9):1095-1103;
[5]Li Y L,Zhang Y L,Hu J,et al.Contribution of nitrification happenedin rhizospheric soil growing with different rice cultivars to N nutrition[J].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2007,43(4):417-4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农业大学,未经江西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547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