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锅炉供热系统、热仓测试平台及其运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67769.1 | 申请日: | 2019-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32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付亚波;廖文俊;苏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9/10 | 分类号: | F24D19/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俞涤炯 |
地址: | 20005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锅炉 供热 系统 测试 平台 及其 运行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锅炉供热系统和基于该电锅炉供热系统的热仓测试平台及其运行方法,该系统包括热仓、换热装置、电锅炉、热用户、压力驱动装置以及流量控制装置,所述热仓从所述电锅炉中分离,所述换热装置包含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所述电锅炉与所述热仓、所述换热装置的所述第一流路并联连接,为了提高该电锅炉供热系统运行灵活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该系统还可以作为热仓测试平台完成对储热材料的储热参数的测试,为电锅炉供热系统的运行提供可靠的运行参数,无需额外的精密潜热测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熔盐储热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锅炉供热系统和基于该电锅炉供热系统的热仓测试平台及其运行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北方取暖地区煤改电正在推进之中,但是大规模的煤改电对现有的电力系统有一定的挑战性。
电锅炉供热消耗电能,属于清洁供暖,但是考虑到现阶段的供暖成本,以及我国的电价结构、电网负荷等因素,带蓄热结构的电锅炉供暖系统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目前的电锅炉蓄热结构主要有:固体蓄热、液体蓄热以及相变蓄热;对于固体蓄热,具有价格优势但是其占地面积大,以及运行维护成本高的特点;对于液体蓄热,主要是针对高温蓄热;相变蓄热具有储热量大,占地面积小的特点,适合民用供暖。
煤改电可以有效降低劣质煤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但是由于目前电力系统的电力容量并不能满足在用电高峰时期满负荷电采暖,同时,由于高峰用电价格较高,用电取暖成本较高,并且传统电采暖方式成本高,无法有效进行大规模应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本较低、维护方便、运行方式灵活、充放热方便的储热电锅炉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锅炉供热系统,包括热仓、换热装置、电锅炉、热用户、压力驱动装置以及流量控制装置;
所述热仓内设有储热介质和温度测量装置,所述温度测量装置用于测量所述储热介质的温度;
所述换热装置包含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所述第一流路与所述热仓相连通,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热用户相连通;
所述电锅炉与所述热仓、所述换热装置的所述第一流路并联连接构成第一循环系统,所述第一循环系统内设置有导热介质,所述电锅炉用于加热所述导热介质,所述导热介质流过所述热仓与储热介质进行换热;
所述热用户与所述换热装置的所述第二流路相连通构成第二循环系统,所述第二循环系统内设有供热介质,所述供热介质用于给所述热用户供热,所述供热介质流过所述换热装置的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换热装置的所述第一流路中的所述导热介质进行换热后对所述热用户供热;
所述压力驱动装置,包括第一加压泵、第二加压泵和第三加压泵,所述第一加压泵、所述第二加压泵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循环系统中所述电锅炉、所述换热装置所在的支路上,所述第三加压泵位于所述第二循环系统上,用于驱动所述导热介质和所述供热介质的流动;
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循环系统中所述电锅炉、所述换热装置、所述热仓所在的支路上,用于控制所述支路内所述导热介质的流动。
上述电锅炉供热系统,其中,还包括供热介质补充装置,与所述第二循环系统相连通用于补充所述供热介质。
一种电锅炉供热系统的运行方法,包括:
所述电锅炉对所述热仓的充热过程:当电网处于谷电时,所述电锅炉启动加热所述导热介质,所述第一加压泵启动,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三阀门开启,所述第二阀门关闭,被加热后的所述导热介质流过所述热仓,对所述热仓内的所述储热介质进行充热,将所述储热介质加热到第一设定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677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COF集成电路封装清洗线体
- 下一篇:农机、农机识别方法和农机识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