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冶钢港渠排污口底泥原位修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78802.0 | 申请日: | 2019-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810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陈爱国;郭沨;周承瑶;陈一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葛洲坝集团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4;C02F11/04;C02F101/1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徐瑛 |
地址: | 430022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冶钢港渠 排污 口底泥 原位 修复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冶钢港渠排污口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固体菌剂的制备:将改性钢渣浸入复合微生物发酵液中,室温100~150rpm振荡培养6~8h,冷冻干燥至含水量低于6%,然后与生物降解基质混合均匀,机械造粒压制成2~3cm的小球,得到固体菌剂;S2、投放固体菌剂:按300~500g/m2底泥的剂量投加到底泥‑水界面的上方;S3、间歇曝气:对底泥进行间歇微孔曝气,每隔8~12h微孔曝气4~6h,持续修复45~90d。本发明通过间歇曝气增加水体的溶解氧,提高有机物的代谢速率,减少硫化氢、胺、氨等有异味、易挥发物质,减少臭味的产生。合适的曝气周期也维持了有氧代谢和厌氧代谢的平衡,保证有机物的降解和脱氮过程的高效进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冶钢港渠排污口底泥原位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冶钢等工业废水不断排放到周围环境中,导致冶钢港渠下游河道水体污染物严重积累且恶性循环,水质恶化并产生黑臭现象,污染严重。其污染来源主要分为内源和外源两种,在外源得到初步控制的情况下,内源污染是下游保持富营养或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底泥是污染物质汇集的主要蓄积场所,会不断向水体中释放污染物,因此河道治理,治理底泥才是根本。控制底泥内源污染的技术众多,主要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法。物理修复法主要包括疏浚和覆盖法,见效快,但工程量大,作业成本高,对底栖生态系统具有破坏性,而且应用易受水力条件限制。化学修复法是利用化学制剂与污染物发生氧化、还原、沉淀、聚合等反应,使污染物从底泥中分离、降解转化成低毒或无毒的化学形态的治理措施,这种修复方法极易造成二次污染,且成本较高。生物修复法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存在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从而使污染环境能够部分或者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与物理和化学修复法相比,具有节省费用、不破坏原有生态和去污效率高等优点,因此得到快速发展。
中国专利号CN201710365241.X公开了一种长效综合底泥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长效综合底泥修复剂按质量份数包括以下组分:80~100份改性矿物载体吸附材料,8~10份复合微生物菌群、16~18份底泥修复剂缓释剂、6~8份微生物促生素。该底泥修复剂通过改性矿物载体吸附材料负载微生物,虽然改性矿物载体加入初期效果较明显,但是随着污染物、微生物等的负载沉积,改性矿物载体的孔隙被封堵,而改性矿物载体的紧密堆积容易导致水体底质状况的完全改变,破坏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使底泥的生态系统退化;其次,底泥生物中不仅含有厌氧生物,还含有大量的有氧生物,需氧量较高,仅通过厌氧发酵,修复速率慢,且易滋生腐败菌,造成氨气及臭味的产生;再者,仅针对单一的氮、磷释放进行修复,对石油烃等其他污染物的释放应用存在着很大的局限,不适用冶钢港渠底泥的原位修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冶钢港渠排污口底泥原位修复方法;通过间歇曝气增加水体的溶解氧,提高有机物的代谢速率,减少硫化氢、胺、氨等有异味、易挥发物质,减少臭味的产生。合适的曝气周期也维持了有氧代谢和厌氧代谢的平衡,保证有机物的降解和脱氮过程的高效进行。
一种冶钢港渠排污口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固体菌剂的制备:将改性钢渣浸入复合微生物发酵液中,室温100~150rpm振荡培养6~8h,冷冻干燥至含水量低于6%,然后与生物降解基质混合均匀,机械造粒压制成2~3cm的小球,得到固体菌剂;
S2、投放固体菌剂:按300~500g/m2底泥的剂量投加到底泥-水界面的上方;
S3、间歇曝气:对底泥进行间歇微孔曝气,每隔8~12h微孔曝气4~6h,持续修复45~90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葛洲坝集团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葛洲坝集团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788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