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再溶散的砂浆固结体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砂浆产品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07056.3 | 申请日: | 2019-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921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迟碧川;罗文斌;王新平;陈伯如;郑阳;商宇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C04B28/04;C04B28/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依云;乔雪微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再溶散 砂浆 固结 及其 制备 方法 以及 产品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领域,公开了可再溶散的砂浆固结体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砂浆产品和应用。所述砂浆固结体包括: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集料、可溶性粘结剂,以及任选的至少一种选自掺合料、添加剂和纤维的附加组分,所述可溶性粘结剂将所述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集料和附加组分粘结成一体;其中,所述砂浆固结体中,可溶性粘结剂的含量大于0wt%且不大于1.5wt%;粘结剂可溶于水且可溶于选自酮类、醇类、胺类、酰胺类、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腈类、醚类、醛类、砜类、酚类和酯类溶剂中至少一种的有机溶剂。该砂浆固结体能够具有良好的溶散时限,喷水即迅速溶化成湿态砂浆,方便砂浆施工,且几乎无扬尘和废料产生,具有显著的生态环保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砂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可再溶散的砂浆固结体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多种砂浆产品和应用。
背景技术
干混砂浆是建筑工程用量最大的材料之一。然而,干粉状的产品形态导致干混砂浆在应用时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在施工现场加水拌合时产生严重的扬尘污染,二是离散状的产品形态和较大的原料密度差导致组分易离析,分布不均匀,产品质量不稳定。
一种现有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是热熔成型制砂浆,在干混砂浆原料中混入具有热熔性粘结剂粉末,通过加热使热熔性粘结剂熔化,然后冷却使该粘结剂固化,从而借助所述粘结剂使包含该粘结剂的干粉料的各组分固结成一体。通过压制形成片状砂浆,在运输到施工现场后,可浇水使其溶化成湿浆状态,进行与传统砂浆相同的施工作业。该方案通过改变砂浆产品形态(从粉料到片材),有效解决了扬尘污染和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然而,上述技术方案存在几方面重要缺点:
①制备成本高。采用热熔成型时,需引入高掺量(体积分数通常大于10%)的水溶性粘结剂,否则熔融态的水溶性粘结剂不能充分浸润砂浆原料,无法提供足够的粘结强度,导致成型后的砂浆体易破碎。高掺量的水溶性粘结剂将导致砂浆成本成倍增加,在经济性上失去应用价值。
②溶化速度慢。采用热熔成型时,高掺量、粘稠的水溶性粘结剂在砂浆原料颗粒间形成了较厚的“胶膜”,遇水后溶解时间较长,导致施工作业时的效率较低。
③砂浆工作性差。采用热熔成型时,常需引入高掺量的多孔轻集料作为水溶性粘结剂和其余砂浆原料之间的嵌锁连接体,否则成型后的砂浆体硬度差,易碎、易剥落。然而,高掺量的轻集料造成溶化后砂浆浆料的流动性和粘聚性显著降低,导致工作性较差,不仅影响施工效率,而且导致砂浆与作业面之间粘结效果较差,粘结强度较低。
④硬化砂浆物理力学性能差。高掺量的轻集料导致加水溶化形成的砂浆拌合物再次硬化后的力学强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热熔法砂浆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种可再溶散的砂浆固结体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砂浆产品和应用。该可再溶散的砂浆固结体具有溶散时限小、施工流动性好、强度高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再溶散的砂浆固结体,包括: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集料、可溶性粘结剂,以及任选的至少一种选自掺合料、添加剂和纤维的附加组分,所述可溶性粘结剂将所述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集料和附加组分粘结成一体;其中,以所述砂浆固结体的总重为基准,所述砂浆固结体中,所述可溶性粘结剂的含量大于0wt%且不大于1.5wt%;所述可溶性粘结剂可溶于水且可溶于选自酮类、醇类、胺类、酰胺类、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腈类、醚类、醛类、砜类、酚类和酯类溶剂中的至少一种的有机溶剂。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可再溶散的砂浆固结体的制备方法,包括:
(1)将干粉料与有机溶剂混合得到混合物;以及
(2)将所述混合物进行有机溶剂脱除并成型,得到所述砂浆固结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070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田集输智能化提升系统
- 下一篇:数据处理系统及其数据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