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外用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30857.1 | 申请日: | 2019-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151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罗旭;林崇良;鲍曦;柳献云;陈晓城;张纯武;陈必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K36/896 | 分类号: | A61K36/896;A61K36/889;A61P29/00;A61K35/646;A61K35/644;A61K35/55;A61K31/045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28 | 代理人: | 范胜祥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瓯***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血化瘀 消肿 止痛 外用 中药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外用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成:艾叶35‑50份、血竭30‑50份、麻黄45‑55份、乳香30‑40份、儿茶30‑40份、没药30‑40份、当归45‑55份、蛇床子45‑55份、制马钱子30‑50份、制草乌30‑50份、全蝎40‑50份、冰片5‑15份、人工麝香0.5‑6份、麻油1500‑2000份、蜂蜡300‑800份。本发明集活血化淤、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温阳散寒、温经止痛、敛创生肌于一体。本发明采用外用剂型,制备简便,具有很好的外观和诸如上述功能,可直接作用于病灶,起效迅速,药力持久,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外用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慢性疼痛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特别是颈椎病、肩周炎、椎间盘突出、软组织损伤、跟骨痛、骨膜炎、骨折恢复期、带状疱疹神经痛,可呈慢性、进行性加重,是促使病人来医院就诊的重要原因。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慢性疼痛的治疗越来越受社会关注。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的慢性疼痛患病率大约为35%-45%,老年人慢性疼痛的患病率约为75%-90%,且近年来逐渐向青年人群蔓延。慢性疼痛给患者和家庭造成了极大困扰,也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目前,在慢性疼痛的治疗方法上有多种选择。临床使用的西药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NMDA受体阻断药等,但副反应、依赖性、耐药性、成瘾性等缺点极大程度地限制了西药在临床镇痛上的应用。中医对慢性疼痛病症的认识和治疗已相当成熟,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医治疗慢性疼痛的手段主要有针灸、推拿、牵引、中药内服与外治等常规手段。然而,慢性疼痛作为一种长期持续存在的症状导致病人难以有良好的依从性,且目前市场上治疗慢性疼痛的外用制剂虽品种繁多,但仍存在起效慢、疗程长、疗效差、治愈率低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不足,这为基于低返诊率的治疗有效性制造了巨大的障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外用中药组合物,从根本上对慢性疼痛进行治疗,其可直接作用于病灶,起效迅速,药力持久,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所诉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诉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外用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成:艾叶35-50份、血竭30-50份、麻黄45-55份、乳香30-40份、儿茶30-40份、没药30-40份、当归45-55份、蛇床子45-55份、制马钱子30-50份、制草乌30-50份、全蝎40-50份、冰片5-15份、人工麝香0.5-6份、麻油1500-2000份、蜂蜡300-800份。
可选的,所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外用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成:艾叶35份、血竭50份、麻黄50份、乳香35份、儿茶35份、没药35份、当归50份、蛇床子50份、制马钱子35份、制草乌35份、全蝎50份、冰片15份、人工麝香0.5份、麻油2000份、蜂蜡600份。
进一步的,所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外用中药组合物,可制成药学上允许的任意外用制剂。
可选的,所述外用制剂为膏剂。
可选的,所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外用中药组合物可制成膜剂、贴剂或凝胶剂等。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外用中药组合物制成膏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3085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