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内饰拉手扭簧振动输出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55102.7 | 申请日: | 2019-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439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8 |
发明(设计)人: | 贺瑜琳;张林;孙史龙;罗益波;孙科成;岑富连;李云飞;史建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福尔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65/18 | 分类号: | B62D65/18;B60N3/02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徐雪波;景丰强 |
地址: | 315321 浙江省慈溪***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拉手 振动 输出 机构 | ||
一种车辆内饰拉手扭簧振动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振动盘、缓冲槽、第一导向筒、导向槽及第二导向筒,缓冲槽与前述导向轨相接并具有输出端口;第一导向筒弯曲绕制并宽度方向仅供单个扭簧通过,该第一导向筒与前述缓冲槽的输出端口相接并内侧开设有供第一抵靠部伸出并导向的第一条形缺口;导向槽内侧和外侧分别具有能调整扭簧移动方向的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第二导向筒,与前述导向槽相接并宽度方向仅供单个扭簧通过,一侧开设有供第一抵靠部伸出并导向的第二条形缺口。通过缓冲槽、导向槽及二个导向筒的协同配合,使扭簧能够有序地依次逐个自动输出,替代手工输出,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输出机构,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内饰拉手扭簧的自动输出机构,该输出机构应用于车辆内饰拉手的装配上。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常见的车辆顶棚拉手,其结构包括拉手本体,支架,金属卡子(又称卡扣)及端盖,拉手本体端部具有安装区域;支架能转动地设于所述拉手本体的端部并具有内腔;金属卡子为一金属片弯曲而成,中部具有适配于顶棚钣金安装孔的弹性扣合部,上端部具有伸入顶棚钣金安装孔的伸入部;端盖具有伸入前述支架内腔并能进入前述金属卡子伸入部内且能撑开弹性扣合部的伸长部。相关的文献可以参考专利号为ZL201420242214.5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顶棚拉手》(授权公告号为CN203864508U);还可以参考专利号为ZL201620406111.7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汽车顶棚拉手》(授权公告号为CN205601671U)。
上述这种顶棚拉手目前以采用手工装配居多,存在装配质量差、装配效率低的不足,为此,需要开发一种能自动装配拉手的装置,而其中一个步骤就是要实现扭簧的自动装配,这就需要用到卡扣的端盖输送机构。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一种扭簧1a,其包括本体部10a分别设有本体部10a两端的第一抵靠端11a和第二抵靠端12a,其中,第一抵靠端11a较第二抵靠端12a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自动输出扭簧架的振动输出机构。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辆内饰拉手扭簧振动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振动盘,上端具有圆筒部,该圆筒部内壁成型有螺旋状向上延伸的导向轨,该圆筒部中部内腔形成扭簧掉落区域;
缓冲槽,与前述导向轨相接并具有输出端口;
第一导向筒,弯曲绕制并宽度方向仅供单个扭簧通过,该第一导向筒与前述缓冲槽的输出端口相接并内侧开设有供第一抵靠部伸出并导向的第一条形缺口;
导向槽,弯曲绕制并与前述第一导向筒相接,该导向槽内侧和外侧分别具有能调整扭簧移动方向的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以及
第二导向筒,与前述导向槽相接并宽度方向仅供单个扭簧通过,一侧开设有供第一抵靠部伸出并导向的第二条形缺口。
进一步,所述导向槽的底部外圈低而内圈高以限制扭簧脱离导向槽。
作为优选,所述缓冲槽的输出端口上具有横向宽度逐步增大的输出段,该输出段的输出端一侧与第一导向筒相接,另一侧则形成掉落端口。
进一步,所述缓冲槽呈弧形并内径大于圆筒部的内径而使缓冲槽位于圆筒部的外侧,对应地,所述的第一导向筒及导向槽也位于圆筒部的外侧并通过支撑架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圆筒部的外周还设有外筒,该外筒能承接从输出段及导向槽掉落的扭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缓冲槽、导向槽及二个导向筒的协同配合,使扭簧能够有序地依次逐个自动输出,替代手工输出,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扭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福尔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福尔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551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