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双抵消的低噪声系数、宽带、高隔离有源准环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58498.0 | 申请日: | 2019-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304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耿莉;唐炳俊;桂小琰;许江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F1/02 | 分类号: | H03F1/02;H03F1/56;H01P1/3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高博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抵消 噪声系数 宽带 隔离 有源 环形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抵消的低噪声系数、宽带、高隔离有源准环形器,包括端口1,端口1分别与共源晶体管M2、共源晶体管M2E和共栅晶体管M1连接,共源晶体管M2和共源晶体管M2E的源极分别连接端口2和端口2d并共地,共源晶体管M2和共源晶体管M2E的漏极经互补型缓冲电路与共栅晶体管M1连接,共栅晶体管M1连接跨导增强型晶体管Mg,共源晶体管M2、共源晶体管M2E与互补型缓冲电路连接构成双抵消电路,互补型缓冲电路连接端口3用于降低噪声系数。本发明通过双抵消电路提高有源环形器的隔离度和工作带宽,时通过将噪声系数技术降低天线端到接收端的噪声系数,使得本发明有源准环形器作为共享天线接口适用于全双工、调频连续波雷达和5G基站系统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射频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双抵消的低噪声系数、宽带、高隔离有源准环形器。
背景技术
随着5G通信时代的到来,数据传输速率的递增,对有线和无线通信的要求和挑战日益增加,既通信系统必须在比以往更大的带宽内运行。以往的通信系统中为了保证同时接收和同时发射信号,必须采用多天线的解决方案,现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单天线作为一个新型方案正被广泛研究和采用。在全双工、调频连续波雷达和5G基站系统中,具有同时发射和接收能力的共享天线接口是其中的关键模块。环形器因其能够解耦入射波和反射波,常被用作共享天线接口。
无源环形器虽然具有高效性度、低噪声系数和低插入损耗的优点,但是尺寸大、重量大和成本高的缺点使其很难被用于射频集成电路系统中。CMOS有源环形器由于具有尺寸小、成本低和易于集成的特点,使其作为无源的替代品被应用于射频集成电路系统中。然而,在宽带范围内实现高隔离的要求是基于硅的共享天线接口(环形器)设计中最重要的挑战之一。
目前已有多种技术被用于提高有源环形器中的隔离度和工作带宽。现有在共源放大器中集成电流复用技术,从而其有源准环形器在2GHz的带宽内获得了12dB的隔离度。另一种使用基于电子巴伦的双工器技术在1.9~2.2GHz的工作带宽内得到了50dB的隔离度。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采用分布式放大器技术的有源准环形器在5.3~7.3GHz带宽内拥有超过30dB的隔离度。以上有源环形器都不能在同时获得高隔离度和大带宽,使其不太适用于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现有的双干扰抵消技术虽然被应用于有源准环形器中,在1GHz至7GHz的带宽内获得了超过36dB的隔离度。并不能在大带宽范围内获得高的隔离度;即使在大带宽内获得高隔离度,由于高噪声系数和高插入损耗,使其很难适用于全双工、调频连续波雷达和5G基站系统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双抵消的低噪声系数、宽带、高隔离有源准环形器,使得有源准环形器不仅获得高隔离度和高带宽,而且噪声系数也相对较低。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基于双抵消的低噪声系数、宽带、高隔离有源准环形器,包括端口1,端口1分别与共源晶体管M2、共源晶体管M2E和共栅晶体管M1连接,共源晶体管M2和共源晶体管M2E的源极分别连接端口2和端口2d并共地,共源晶体管M2和共源晶体管M2E的漏极经互补型缓冲电路与共栅晶体管M1连接,共栅晶体管M1连接跨导增强型晶体管Mg,共源晶体管M2、共源晶体管M2E与互补型缓冲电路连接构成双抵消电路,互补型缓冲电路连接端口3,通过一路同相路径的共栅晶体管M1分别给双抵消电路提供抵消信号用于降低噪声系数。
具体的,端口1的第一路经电容C1分别连接共栅晶体管M1的源极和跨导增强型晶体管Mg的栅极,第二路经电容C2连接共源晶体管M2的栅极,第三路经电容C2E连接共源晶体管M2E的栅极;共源晶体管M2依次经电容CB1、源跟随器MB1/MB2和电容CB2后与共栅晶体管M1的漏极连接,共源晶体管M2E依次经CB3、共源晶体管MB3/MB4和电容CB4后与共栅晶体管M1的漏极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584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SPI的双工通信方法
- 下一篇:石墨烯场发射阴极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