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近地表表层的调查方法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63988.X | 申请日: | 2019-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467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吕景峰;陈学强;王彦峰;朱运红;闫智慧;李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50 | 分类号: | G01V1/50;G01V1/30;G01V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周晓飞;谷敬丽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表 表层 调查 方法 装置 | ||
1.一种近地表表层的调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地震原始资料的大炮初至时间和未打穿风化层的微测井解释成果;
以低降速带属性为基础,建立极浅层速度模型;
将极浅层速度模型中地表至次高速顶界面之间的极浅层速度模型区间,替换为未打穿风化层的微测井解释成果,确定修改后的极浅层速度模型;
以地震原始资料的大炮初至时间为基础,对修改后的极浅层速度模型设置层析反演参数进行层析反演,确定层析反演结果;
根据层析反演结果,确定风化层厚度;
根据风化层厚度,确定风化层平均速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地震原始资料的大炮初至时间,包括:
按照设定的初至拾取偏移距离范围,对地震原始资料中距离微测井最近的一炮实施大炮初至时间拾取。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低降速带属性包括:低降速带厚度和低降速带速度;
以低降速带属性为基础,建立极浅层速度模型,包括:
以低降速带厚度和低降速带速度为基础,按照设定地表初始速度和设定梯度因子,建立极浅层速度模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未打穿风化层的微测井解释成果,包括:地表至次高速顶界面之间的表层调查结果;
将极浅层速度模型中地表至次高速顶界面之间的极浅层速度模型区间,替换为未打穿风化层的微测井解释成果,确定修改后的极浅层速度模型,包括:
将极浅层速度模型中地表至次高速顶界面之间的极浅层速度模型区间,替换为未打穿风化层的微测井解释成果的地表至次高速顶界面之间的表层调查结果,次高速顶界面之下的部分采用极浅层速度模型的原有部分,确定修改后的极浅层速度模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层析反演参数,至少包括:层析反演的网格尺寸在沿排列方向上的道距,层析反演的网格尺寸在纵向上的距离,初至拾取偏移距离范围,层析反演迭代次数,反演的速度范围,反演深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层析反演结果,确定风化层厚度,包括:
根据层析反演结果,确定时间-深度曲线;
将时间-深度曲线转化为速度-深度曲线;
将速度-深度曲线的速度拐点对应的深度值,确定为风化层厚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风化层厚度,确定风化层平均速度,包括:
根据风化层厚度,确定次高速顶界面至高速顶界面之间的厚度;
根据次高速顶界面至高速顶界面之间的厚度,确定地表至高速顶界面之间的表层细分的层数、每一分层的厚度和每一分层的速度;
根据地表至高速顶界面之间的表层细分的层数、每一分层的厚度和每一分层的速度,确定风化层平均速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方式,确定风化层平均速度:
其中,v为风化层平均速度,hi为第i层的厚度,vi为第i层的速度,n为表层细分的层数。
9.一种近地表表层的调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地震原始资料的大炮初至时间和未打穿风化层的微测井解释成果;
极浅层速度模型建立模块,用于以低降速带属性为基础,建立极浅层速度模型;
修改后的极浅层速度模型确定模块,用于将极浅层速度模型中地表至次高速顶界面之间的极浅层速度模型区间,替换为未打穿风化层的微测井解释成果,确定修改后的极浅层速度模型;
层析反演结果确定模块,用于以地震原始资料的大炮初至时间为基础,对修改后的极浅层速度模型设置层析反演参数进行层析反演,确定层析反演结果;
风化层厚度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层析反演结果,确定风化层厚度;
风化层平均速度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风化层厚度,确定风化层平均速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63988.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井震标定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可控震源振动器振动工作保护控制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