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近地表表层的调查方法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63988.X | 申请日: | 2019-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467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吕景峰;陈学强;王彦峰;朱运红;闫智慧;李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50 | 分类号: | G01V1/50;G01V1/30;G01V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周晓飞;谷敬丽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表 表层 调查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近地表表层的调查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地震原始资料的大炮初至时间和未打穿风化层的微测井解释成果;建立极浅层速度模型;将极浅层速度模型中地表至次高速顶界面之间的极浅层速度模型区间,替换为未打穿风化层的微测井解释成果,确定修改后的极浅层速度模型;以地震原始资料的大炮初至时间为基础,对修改后的极浅层速度模型设置层析反演参数进行层析反演,确定层析反演结果;根据层析反演结果,确定风化层厚度;根据风化层厚度,确定风化层平均速度。本发明可以避免在微测井处重新开展微测井调查,降低了勘探成本,缩短了表层调查周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近地表表层的调查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近地表表层调查工作是野外地震勘探采集的基础工作。首先,每一个表层调查控制点的解释精度都直接关系到后续的表层建模精度,而表层模型的精度直接影响激发井深的设计、检波器组合高差的设计以及野外静校正的精度,这些因素决定着原始资料的品质。其次,近地表表层调查能够为折射/层析反演提供较为准确的初始/约束条件,从而提高折射/层析反演的精度。最后,近地表表层调查能够为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提供精度较高的近地表模型,进而能够改善剖面的成像效果。
近地表表层调查方法最常用的有两种——浅层折射法和微测井调查法。其中浅层折射法因应用原理的限制,适用条件较为苛刻,由于复杂地表区很难满足其适用条件,致使其解释精度较低,所以,近年来,地震勘探中主要采用微测井方法开展表层调查工作。
但是微测井表层调查需要钻成一口井,该井的深度要大于风化层的厚度,因此其生产成本较高。而且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在风化层较厚的区域,微测井调查往往会存在以下问题:①风化层的厚度超过了目前钻机的钻深能力;②钻井井深超过了风化层的厚度,但是在下药包的过程中,由于塌井的原因,导致药包不能到达设计的深度位置;③尽管药包能够到达设计深度位置,但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误操作而导致最终高速层范围内没有观测数据;④设计的微测井井深小于风化层的厚度。上几种情况都会导致不能调查出地表至高速层顶界面之间的风化层厚度、速度。如果不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措施,上述几种情况的微测井调查结果是无法用于后续的表层建模等工作的。
在地震勘探过程中,尤其是风化层较厚的近地表区,如何利用未打穿风化层的微测井解释成果,剖析表层结构的近地表表层的地表至高速层顶界面之间的风化层厚度、速度,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近地表表层的调查方法,实现了在风化层较厚的近地表表层的调查,该方法包括:
获取地震原始资料的大炮初至时间和未打穿风化层的微测井解释成果;
以低降速带属性为基础,建立极浅层速度模型;
将极浅层速度模型中地表至次高速顶界面之间的极浅层速度模型区间,替换为未打穿风化层的微测井解释成果,确定修改后的极浅层速度模型;
以地震原始资料的大炮初至时间为基础,对修改后的极浅层速度模型设置层析反演参数进行层析反演,确定层析反演结果;
根据层析反演结果,确定风化层厚度;
根据风化层厚度,确定风化层平均速度。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近地表表层的调查装置,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地震原始资料的大炮初至时间和未打穿风化层的微测井解释成果;
极浅层速度模型建立模块,用于以低降速带属性为基础,建立极浅层速度模型;
修改后的极浅层速度模型确定模块,用于将极浅层速度模型中地表至次高速顶界面之间的极浅层速度模型区间,替换为未打穿风化层的微测井解释成果,确定修改后的极浅层速度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6398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井震标定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可控震源振动器振动工作保护控制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