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核电机组堆芯中子通量测量指套管磨损缺陷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65790.5 | 申请日: | 2019-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689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发明(设计)人: | 梅金娜;蔡振;吕云鹤;韩姚磊;遆文新;王勇;孙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1N3/08;G01N27/90;G06F119/14;G06F111/1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00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核电 机组 中子通量 测量 指套 磨损 缺陷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核电机组堆芯中子通量测量指套管磨损缺陷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建立表征指套管的抗挤强度指标的磨损缺陷评估模型,获取指套管的磨损涡流检测参数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数据;步骤2:生成若干组随机数序列;步骤3:将随机数序列以及指套管的磨损涡流检测参数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数据代入指套管的磨损缺陷评估模型中;步骤4:确定一概率要求,利用概率要求从指套管的抗挤强度系数的分布中取值,得到指定概率下的指套管的抗挤强度指标;步骤5:判断指定概率下的指套管的抗挤强度指标与设置的指标限值的大小关系。本发明能够对指套管磨损缺陷进行合理的评价,可以更准确的掌握指套管的服役状态,有利于机组的安全可靠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核电设备性能检测评价领域,具体涉及核电机组堆芯中子通量测量指套管磨损缺陷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在核电机组中,指套管为堆芯中子通量测量探头提供测量通道,其内壁干燥,测量探头可以在内部移动,外壁与一回路介质接触。运行期间,指套管在一回路冷却剂流致振动作用下,在通道截面突变处产生微动磨损造成壁厚减薄。我国多电厂经验反馈显示,在正常运行中指套管在多个位置出现大量异常磨损情况,存在管壁磨损减薄导致反应堆冷却剂泄漏,反应堆冷却剂泄漏会污染10路转换器,使中子通量测量通道不可用,进而影响电厂安全可靠运行。国外已建立相应的检查标准,并开发了处理技术,国内虽然已经建立了一套指套管磨损缺陷处理流程,但国内的指套管磨损情况与国外核电厂相比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国内核电厂的指套管磨损缺陷数量较多,磨损缺陷增长速度较快。
目前,业界主要通过Bobbin探头涡流检测方法对指套管微动磨损情况进行定期跟踪检查,主要评价指标为指套管磨损深度,即通过Bobbin探头检出的指套管磨损深度判断指套管是否需要进行割管移位、堵管或更换,却未建立指套管磨损缺陷评价方法。因此需要综合考虑磨损缺陷深度、长度和周向角度等几个方面建立指套管磨损缺陷评价方法,对指套管的抗挤强度进行计算,得到指套管的抗外压能力,从而对指套管磨损缺陷进行准确评估,保障核电设备运行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对指套管的磨损缺陷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从而可以更准确地掌握指套管的服役状态,为机组安全运行提供支持的核电机组堆芯中子通量测量指套管磨损缺陷评价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核电机组堆芯中子通量测量指套管磨损缺陷评价方法,用于计算核电机组堆芯中子通量测量时为测量探头提供测量通道的指套管的抗挤强度,从而基于抗挤强度评价磨损缺陷并确定是否需要对其进行处理,所述核电机组堆芯中子通量测量指套管磨损缺陷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建立表征所述指套管的抗挤强度指标的磨损缺陷评估模型,所述指套管的磨损缺陷评估模型涉及所述指套管的磨损缺陷涡流检测参数和力学性能参数以及随机数序列,获取所述指套管的磨损缺陷涡流检测参数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数据;
步骤2:生成所述指套管的磨损缺陷评估模型所需的若干组随机数序列;
步骤3:将所述随机数序列以及所述指套管的磨损缺陷涡流检测参数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数据代入所述指套管的磨损缺陷评估模型中,得到所述指套管的抗挤强度指标的分布;
步骤4:确定一概率要求,利用所述概率要求从所述指套管的抗挤强度指标的分布中取值,得到指定概率下的指套管的抗挤强度指标;
步骤5:判断所述指定概率下的指套管的抗挤强度指标与设置的指标限值的大小关系,若指定概率下的指套管的抗挤强度指标≥所述指标限值,则判断所述指套管抗挤强度良好,无需处理,若指定概率下的指套管的抗挤强度指标<所述指标限值,则判断所述指套管的抗挤强度不足,需要进行处理。
所述步骤1中,建立的表征所述指套管的抗挤强度系数的抗挤强度评估模型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657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