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铁路多工种教学培训组织及培训模式间的切换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66306.0 | 申请日: | 2019-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426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李跃宗;黄成周;杨普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成都运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B9/00 | 分类号: | G09B9/00;G06Q50/20;G06K9/62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熊曦 |
地址: | 610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铁路 工种 教学 培训 组织 模式 切换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铁路多工种教学培训组织及培训模式间的切换方法,适于铁路不同工种作业人员间独立及联合协同仿真培训教学组织及培训策略切换,包括:4层铁路多工种培训组织结构:培训系统、培训单元、培训组、培训模式;培训单元至少包含一个教员系统及一个运行环境核心计算系统;培训组中指定某个培训单元的教员系统担当培训组教员系统,承担培训监控组织任务;培训组中指定某个培训单元的运行环境核心计算系统担当培训组运行环境核心计算系统;模式管理教员系统与所有教员系统连接,并向教员系统发送模式切换指令;本方法可高效的进行单工种独立培训与多工种联合仿真培训组织,并可快速进行独立/联合等各类培训组织模式间的切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轨、普速、高速、轻轨市域等铁路多工种培训及仿真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城轨、国铁、轻轨等市域铁路多工种培训组织及其模式之间的切换方法。
背景技术
铁路是一个多专业融合的大系统,涵盖了线路、供电、通信信号、机电、车辆工程等众多专业的多个工种,工种间的作业流程交互较为复杂,一旦其中一环出现问题,极容易导致严重的事故。因此,铁路多工种人员的协同作业培训如今尤为重要。
目前,铁路多工种的协同作业培训方式主要基于两种形式:一种为基于现场真实铁路作业系统进行联合演练组织,因铁路各个系统均为异地分布式布置,因此联合演练组织十分困难,不仅组织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对铁路运营产生影响;另一种为基于全仿真模拟的方式,包括铁路调度、车站、列车驾驶等核心的运营工种实现联合联动仿真培训,此种方式规避了对现场运营产生影响的风险,但由于各工种仿真实训设备往往型号、种类众多,一方面多工种联合演练培训与单个工种的实操培训容易产生设备冲突,两类培训需求均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缺乏统一组织手段,联合培训组织效率依然低下,特别是在城轨、高铁等大型培训基地中问题尤为显著。因此如何高效的进行多工种既独立又联合的仿真培训,提高培训设备利用率及联合培训组织效率,同时保证单工种作业培训及多工种协同培训需求成为铁路多工种培训的一个重大难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铁路多工种教学培训组织及培训模式间的切换方法,该方法可高效的进行多工种联合仿真培训组织并快速进行独立/联合等各类培训组织模式间的切换。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铁路多工种培训组织方式及其不同培训模式间快速切换方法,其基于四层结构体系构建,分别为“培训系统”-“培训单元”-“培训组”-“培训模式”四层结构体系,四层结构之间关系为组合关系,即多个培训系统组合为一个培训单元,单个或多个培训单元组合为一个培训组,多个培训组组合为一种培训模式。
所述培训系统为培训活动中负责教学、培训或核心计算等任务的单一系统,培训系统主要分为三类:教员系统、培训客户端系统及运行环境核心计算系统。三类系统具体定义如下:
教员系统:负责培训课程管理、培训进度控制、培训过程监控及响应培训组织模式切换;
培训客户端系统:担当具体培训任务,与学员进行人机交互。不同工种的培训客户端均不一致;
运行环境核心计算系统:提供统一的铁路多工种培训仿真计算环境,包括线路、信号、供电等核心计算环境。能够接收教员系统的培训过程控制命令并支撑各类培训客户端系统的运行。
所述培训单元为能够进行教学培训的最小组织单元,其由多个培训系统组成,并且一个培训单元应至少包含一个教员系统及一个运行环境核心计算系统。
所述培训组为一个或多个培训单元的组合。培训组中应指定内部某个培训单元的教员系统担当组教员系统,承担培训监控组织任务。培训组中应指定内部某个培训单元的运行环境核心计算系统担当组运行环境核心计算系统,支撑整个组内所有单元培训客户端系统的运行。即培训组内的所有培训单元的培训客户端系统均运行在统一的培训环境中,组内培训客户端的操作结果均相互影响。各培训组之间隔离,相互不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成都运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西南交通大学;成都运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663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