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控制装置、车辆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80722.6 | 申请日: | 2019-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860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池田悠人;野濑勇喜;明城启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D41/02 | 分类号: | F02D41/02;F01N3/023;F01N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杨光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控制 装置 方法 存储 介质 | ||
1.一种车辆的控制装置,
所述车辆具备内燃机,在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通路配置有催化剂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具备:
升温控制部,构成为执行升温控制,在所述升温控制中,通过执行燃料导入处理而在所述催化剂装置中产生热,并使在所述催化剂装置中产生的热以在所述排气通路中流动的气体为介质向下游侧传递,在所述燃料导入处理中,通过在停止了汽缸内的燃烧的状态下,一边使所述内燃机的曲轴旋转一边实施燃料喷射,从而向所述催化剂装置导入包含未燃的燃料的混合气;和
取得部,构成为取得所述内燃机所吸入的空气的温度即进气温度,
所述升温控制部构成为,在所述燃料导入处理中,以在所述取得部所取得的进气温度高时,与所述取得部所取得的进气温度低时相比使所述混合气的空燃比成为稀的值的方式,基于所述取得部所取得的进气温度来控制所述混合气的空燃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控制装置,
所述升温控制部构成为,以所述取得部所取得的进气温度小于规定温度这一情况为条件执行所述燃料导入处理,并且构成为,在所述取得部所取得的进气温度为所述规定温度以上时,即使要求执行所述升温控制,也不执行所述燃料导入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控制装置,
所述取得部除了进气温度以外,还取得所述催化剂装置的温度即催化剂温度,
所述升温控制部构成为,在所述取得部所取得的催化剂温度比执行上限温度高时,即使所述取得部所取得的进气温度小于所述规定温度,也不执行所述燃料导入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控制装置,
所述车辆在所述排气通路中的比所述催化剂装置靠下游的部位具备捕集排气所包含的粒子状物质的捕集器,
所述升温控制部构成为,作为通过使堆积于所述捕集器的粒子状物质燃烧而从该捕集器除去所述粒子状物质的捕集器再生处理的一环,以使所述捕集器升温至所述粒子状物质的着火点以上的方式执行所述升温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控制装置,
所述催化剂装置具备捕集排气所包含的粒子状物质的捕集器、和担载于所述捕集器的催化剂,
所述升温控制部构成为,作为通过使堆积于所述捕集器的粒子状物质燃烧而从该捕集器除去所述粒子状物质的捕集器再生处理的一环,以使所述捕集器升温至所述粒子状物质的着火点以上的方式执行所述升温控制。
6.一种车辆的控制方法,
所述车辆的控制方法由车辆的控制装置执行,所述车辆具备内燃机,在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通路配置有催化剂装置,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执行燃料导入处理,所述燃料导入处理是通过在停止了汽缸内的燃烧的状态下,一边使所述内燃机的曲轴旋转一边实施燃料喷射,从而向所述催化剂装置导入包含未燃的燃料的混合气的处理;
执行升温控制,所述升温控制是通过执行所述燃料导入处理而在所述催化剂装置中产生热,并使在所述催化剂装置中产生的热以在所述排气通路中流动的气体为介质向下游侧传递的控制;
取得所述内燃机所吸入的空气的温度即进气温度;以及
在所述燃料导入处理中,以在所取得的所述进气温度高时,与所取得的进气温度低时相比使所述混合气的空燃比成为稀的值的方式,基于所取得的所述进气温度来控制所述混合气的空燃比。
7.一种非瞬时性的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
所述非瞬时性的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存储有使处理装置执行车辆的控制处理的程序,所述车辆具备内燃机,在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通路配置有催化剂装置,所述控制处理包括:
执行燃料导入处理,所述燃料导入处理是通过在停止了汽缸内的燃烧的状态下,一边使所述内燃机的曲轴旋转一边实施燃料喷射,从而向所述催化剂装置导入包含未燃的燃料的混合气的处理;
执行升温控制,所述升温控制是通过执行所述燃料导入处理而在所述催化剂装置中产生热,并使在所述催化剂装置中产生的热以在所述排气通路中流动的气体为介质向下游侧传递的控制;
取得所述内燃机所吸入的空气的温度即进气温度;以及
在所述燃料导入处理中,以在所取得的所述进气温度高时,与所取得的进气温度低时相比使所述混合气的空燃比成为稀的值的方式,基于所取得的所述进气温度来控制所述混合气的空燃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8072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局域共振的主动声学超材料
- 下一篇:前开式环形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