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陆两栖车艇的减阻增速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88154.4 | 申请日: | 2019-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161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赵兴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益阳天华两栖车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F3/00 | 分类号: | B60F3/00;B63B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3000 湖南省益阳***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陆 两栖 增速 装置 | ||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水陆两栖车艇的减阻增速装置,它包括滑水板、铰链、滑水板油缸、控制臂、多功能水翼、连接板、芯轴、水翼油缸、油缸座、阻流板、转臂、推杆油缸、紧固螺栓和控制器总成。其中滑水板和多功能水翼的纵向截面均为机翼形状、在喷水泵强大推力下、因其上下表面水流流速存在的压力差而持续产生的水升力、可将大部分车体向上托出水面、使两栖车艇迅速进入并持续保持高速滑行状态。该种装置设计科学、结构合理、装卸便捷、减阻增速效果十分显著,与多种水陆两栖车艇配套后,能将发动机的效能发挥到极致,能将水陆两栖车艇的水面时速提高到极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般机械液压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可持续增加水陆两栖车艇的水升动力、显著减小水面制动距离和转向半径功能、且适用于多种水陆两栖车艇的减阻增速装置。
背景技术
水陆两用车的水面运行速度,是衡量其综合性能的重要指标。研究与实验表明,影响水陆两用车水面时速的首位因素、是车体浸入水中的体积与形态所引起的“形状阻力”。因此,在不增加发动机功率的前提下,尽快研制出能“持续产生水升动力”的先进装置,使其能持续产生将车体向上托举的水升动力、以大幅减少车体浸在水下的体积,是显著提高水陆两栖车艇水面时速最经济最有效的科学方法。
经对“水陆两栖车艇”水面流体动力性能的深入系统研究得知:
(1)对高速船艇而言,较大的船体宽度、有利于其滑行效率的大幅提高,在水陆两栖车艇的中后部设装滑水板和水翼、则相当于增加了船体与水面接触的面积(宽度),在喷水泵强大推力作用下、有利于船体的快速起滑和高速滑行。
(2)将滑水板和水翼的纵向截面设计成机翼形状,利用其上表面的凸起来收缩水流、使上表面水流流速高于下表面水流流速,根据伯努利原理、这种持续产生的压力差可持续转化成托举力,在喷水泵强大推力作用下、滑水板和水翼均可持续产生水升力。
(3)当滑水板和水翼打开后,借助车体重心纵向后移其前部上翘、可促使车体头部与水平面间迅速形成预设的“有利冲角”,在喷水泵强大推力作用下,可显著缩短两栖车艇在水面的起滑时间,并可使滑水板持续产生“水漂效益”,依托机翼状滑水板和水翼与水面的大面积接触、可持续产生巨大水升力将大部分车体向上托出水面、因而可显著减少车体因浸在水面以下体积所产生的水阻力、促使两栖车艇迅速进入并持续保持高速滑行状态。
发明内容
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提供一种设计科学合理、水动力增升效果显著的“减阻增速装置”。该装置中所设装的滑水板和水翼的纵向截面均为机翼形状、故能显著增加车体的水升动力、明显减少其兴波阻力、摩擦阻力和形状阻力,促使其迅速进入并持续保持高速滑行状态,此外,还可较好地改善水陆两栖车艇的稳定性、耐波性和操纵性,以及显著减小其水面运行时的制动距离和转向半径,该种装置与水陆两栖车艇配套后可将发动机的效能发挥到极致,其“减阻增速”效果十分理想显著。
本发明是采取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其发明目的的。一种水陆两栖车艇的减阻增速装置,它包括滑水板1、铰链2、滑水板油缸3、控制臂4、多功能水翼5、连接板6、芯轴7、水翼油缸8、油缸座9、阻流板10、转臂11、推杆油缸12、紧固螺栓13和控制器总成14。
其中滑水板1的纵向截面为机翼形状,滑水板1经(两)铰链2和(两)滑水板油缸3及油缸座9有序安装在(两)控制臂4上,(两)控制臂4经紧固螺栓13分别有序固装在车体两侧的预设位置上。
多功能水翼5由翼梁5a和蒙皮5b有序构成、其纵向截面为机翼形状,多功能水翼5的前端分别与(两)连接板6有序连接,经(两)芯轴7活装在车体后下部两侧的预设位置上,多功能水翼5的后端、经水翼油缸8及油缸座9与车体尾部端面有序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益阳天华两栖车艇有限公司,未经益阳天华两栖车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8815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