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阻尼器的升降式柔性限高防护架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93831.1 | 申请日: | 2019-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840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潘晋;黄义飞;周初阳;许明财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F13/04 | 分类号: | E01F13/04;E01F9/669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王守仁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阻尼 升降 柔性 防护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阻尼器的升降式柔性限高防护架,该防护架通过包覆橡胶的钢丝绳对超高车辆进行柔性拦截,其中钢丝绳通过可移动横梁与设置在门式钢架下的阻尼器相连,阻尼器在车辆撞击钢丝绳时产生阻力,对超高车辆进行拦截,阻尼器中的流体介质可在拦截过程中吸收部分车辆动能转换成自身内能,从而减小车辆及乘客的损伤。可移动横梁通过传动钢丝绳与设置在门式钢架底部的卷扬机相连,起到调整限高高度的作用。本发明可适应不同等级的公路限高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限高防护架,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阻尼器的升降式柔性限高防护架。
背景技术
根据《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对于下穿铁路和公路桥梁、涵洞的道路,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设置车辆通过限高标志及限高防护架。虽然各类规范均提出设置限高防护架等措施要求,但是并未给出合理有效的结构形式。现有限高防护架多为固定式刚性结构,有以下几点缺陷:第一,当超高车辆一旦没有及时停车,车辆上部结构被限高架切断,容易造成乘客事故的问题;第二,容易导致立柱及基础损坏,使限高防护架整体倾覆,引发二次事故;第三,限高架结构被撞后发生变形损坏,无法继续使用。
因此,设计一种不仅能够有效拦截超高车辆,保证桥梁安全,同时还能减小车辆破坏程度,保证乘员安全的限高架显得很有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提供一种带有阻尼器的柔性限高架。该防护架不但能有限拦截超高车辆;而且由于钢丝绳与橡胶套比较柔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超高车辆的破坏程度,保证乘客的安全;另外该限高架在拦截任务结束之后能自动恢复原状,继续作业;最后该限高架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动升降,改变其限行高度。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阻尼器的升降式柔性限高防护架,设有门式钢架和拦截系统。拦截系统主要由拦截钢丝绳、橡胶套、滑轮及阻尼器构成,其中:阻尼器通过螺栓固定在门式钢架两侧立柱的底部,拦截钢丝绳横穿门式钢架与活塞杆末端连接,拦截钢丝绳外包裹橡胶套,当超高车辆经过门式钢架时,会被包裹橡胶的拦截钢丝绳拦住,拦截钢丝绳带动阻尼器运动,产生的阻尼力使超高车辆被迫减速。
所述的阻尼器主要由活塞杆、活门、活塞、缸体部件组成,其中:缸体底部通过基座固定在地面上,缸体顶部全部封闭只开有一个圆孔方便活塞杆进出;活塞杆顶部设有方便钢丝绳与阻尼器连接的圆形吊耳。
在活塞中间有圆形开口,开口旁边有凹槽,用于安装活门;活门侧部设置销孔,通过插销与活塞连接。
当活塞向上运动时活门关闭,此时流体只能通过活塞上的一圈活塞小孔流动,阻力增加;在活塞向下运动时活门打开,此时缸体内的流体通过圆形开口流动,阻力减小。
本发明升降式柔性限高防护架设有一个主要由卷扬机、传动钢丝绳、竖向滑轮、可移动横梁构成的升降系统,在可移动横梁向上或者向下运动时,控制限高架的高度。
所述可移动横梁由上下两个工字形钢组成,中间和外侧装有滑轮,传动钢丝绳贴着两个滚轮穿过可移动横梁实现方向的改变;可移动横梁装有八个齿轮,与门式钢架的槽钢上的齿轮配合。
所述拦截钢丝绳在门式钢架两侧穿过可移动横梁,通过可移动横梁中的两个滑轮的传动,使拦截钢丝绳的走向先水平方向改变90°,然后竖直方向改变90°,以保证拦截钢丝绳拉力的有效传递,也方便阻尼器的安装。
所述的门式钢架主要由方形管焊接而成,局部区域采用螺栓连接,便于结构的安装,安装前需要对在马路两边预埋钢筋混凝土,通过螺栓连接将门式钢架固定,安装成功后门式钢架横跨马路,主要起到支撑和警示作用。
在门式钢架的两侧立柱设有用于布置拦截系统和升降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938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