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胎盘胎儿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95871.X | 申请日: | 2019-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041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孙红玉;汤礼军;黄启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N5/0775 | 分类号: | C12N5/0775 |
代理公司: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王霞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胎盘 胎儿 源性间充质 干细胞 分离 培养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胎盘胎儿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脐带和胎盘交接处外1cm处的胎盘上部获取胎盘胎儿源性绒毛膜板组织;S2:采用组织块不完全消化法对胎盘胎儿源性绒毛膜板组织进行分离和培养,得到胎盘胎儿源性间充质干细胞;S3:胎盘胎儿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传代;采用该分离培养方法可以从胎盘分离培养得到几乎纯胎儿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胎儿源性细胞的比例不会下降;而常规方法从胎盘分离培养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虽在早期会有大量胎儿源性细胞,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胎儿源性细胞会越来越少,而母体来源的细胞越来越多,不利于胎儿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取。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胎盘胎儿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不但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而且还具有低免疫原性及免疫调节功能,因此备受生物医学研究者的青睐。MSCs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MSCs移植已在一些疾病中成功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疗效,如移植物抗宿主病、肝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类风湿关节炎、肝硬化等。
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医学研究中重要种子细胞,探寻便捷丰富的组织来源、建立长期稳定的培养扩增条件是各项研究和应用之所需。早期,间充质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但后来研究者们发现从骨髓获取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获得率低病毒感染率高,同时随着捐赠者年龄的增加其增殖分化能力逐渐降低,并且从捐赠者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有创操作会给捐赠者带来不适感,因此限制了其临床大规模研究与应用。
后来研究者们发现胎儿附属物(脐带与胎盘)中也含有大量间充质干细胞,在胎儿分娩出后脐带与胎盘常作为医疗废弃物被抛弃,因此从其中提取间充质干细胞既不会给捐献者带来不适并且取材方便,同时细胞得率高。特别是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近年来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发现其比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更强的免疫调节能力。然而目前,关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大多不具有一致性,主要的原因在于取材部位不统一:胎盘体积大且结构较为复杂,由羊膜、叶状绒毛膜和底蜕膜构成,其中羊膜与叶状绒毛膜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而底蜕膜构成胎儿的母体部分,因此如果不对胎盘结构进行细分便进行取材进行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很可能是胎儿源性与母体源性细胞的混合,并且已有文献证实了这一点。
据文献报道,从胎盘分离培养得到的胎儿源性MSC与母体源性MSC相比,具有更强的增殖分化能力、免疫调节、促血管新生和迁移能力。那么如何克服现有方法的不足,建立简单、高效获取大量胎盘胎儿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胎盘胎儿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胎盘胎儿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采集胎盘胎儿源性绒毛膜板组织,具体为:在脐带和胎盘交接处外1cm处的胎盘上部获取胎盘胎儿源性绒毛膜板组织;
S2:采用组织块不完全消化法对胎盘胎儿源性绒毛膜板组织进行分离和培养,得到胎盘胎儿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S3:胎盘胎儿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传代,其中:从第二代起,细胞融合度达到80%~90%时进行传代培养,传代培养至第五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9587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